甘肃省建成四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
原标题:我省建成四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
中国甘肃网5月14日讯 据兰州日报报道(记者 马艳玲)日前,兰州市通过新科技手段的应用,及时发现一起地质灾害险情,管理部门迅速组织开展应对处置,充分显现了科技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支撑作用。我省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取得了什么成果?5月13日,记者采访省自然资源厅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导中心负责人了解到,历经30多年的努力探索,我省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模式,目前,全省已建成县-乡-村-组四级群测群防体系,初步实现了已知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测群防”全覆盖。
空天地一体化技术显身手
我省地质构造复杂,具有极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质条件和自然条件。截至目前,全省排查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多达1.8万余处,列云南、四川之后居全国第三位,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
搞清楚“隐患在哪里”、“什么时候可能发生”是地质灾害防治的核心需求。“50年代我省的地质灾害防治,主要依靠专业技术人员去爬山坡,并把发现的隐患点画在地形图上。”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导中心副主任郭富赟告诉记者,后来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虽然早期拍摄的影像图比较粗略,但能够据此把影响地质灾害的构造、岩层等画出来。无人机技术推广以后,拍摄到的影像精密度更高,地面上微小的裂缝都可以通过遥感影像辨认出来,特别是无人机载高精度雷达,采集的数据非常明朗,大大有助于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识别和判断。
近日,皋兰县发生一起地质灾害险情,我市依靠高科技的SBAS-InSAR时序形变系统,通过新科技手段的应用,对险情进行及时发现和处置。“我们把仪器架设在边坡上,通过仪器监测的方法定量化地判断斜坡的变形。”郭富赟对记者说,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监测可以判断滑坡的形成机理和主发因素。
目前,我省地质灾害防治进入空天地一体化技术应用阶段,综合运用合成孔径雷达测量、高分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机载激光雷达测量等多种新技术手段。“新技术的应用发展,将大大提高我们对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郭富赟告诉记者,通过空天地一体化技术,可以监测地质灾害体的动态变化,把地质灾害隐患包括受威胁的区域基本圈定,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识别监测和治理。
四级群测群防体系已建成
“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既是一项高难度、高科技的地质工作,丞待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导中心主任张举表示,要聚焦地质灾害“防”的核心需求——搞清楚“隐患在哪里”、“什么时候可能发生”这两个关键,我省地质灾害多发易发,而我们对地质灾害诱发因素、形成机理、分布和发展规律以及预警预报预防等,把握还远远不够,能力和水平丞待提高,要在发现隐患、监测隐患,特别是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和影响程度的预警预报方面下功夫,集中力量对远程高位隐蔽滑坡体监测、远程大型泥石流监测以及有效预警预报等关键问题加强攻关,大力加强专业监测设备的研发和应用,加强科技创新,大力推进新技术、方法在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监测预警以及专群结合防灾等领域的深入应用。
“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原理、发现隐患、监测隐患、发布预警’四步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专业化建设,解决地质灾害防治突出问题,打通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最后一公里’的战略行动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张举表示,今天在兰州组织召开地质灾害新技术、新方法应用方向及效果研讨会,加强学习和交流,加强创新和应用,着力在重大理论创新和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实现新突破,着力在新技术新方法推广应用上取得新进展,全面提升我省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记者了解到,历经30多年的努力探索,我省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模式。2003年开始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已覆盖全省14个市州及兰州新区、87个县(区),实现了对区域降雨型地质灾害风险的有效防范。对兰州市、陇南市开展了国家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对全省重点的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专业监测。目前,全省已建成县——乡——村——组四级群测群防体系,群测群防员通过埋桩、埋钉、贴片等简易方法对房前屋后、村庄周边的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初步实现了已知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测群防”全覆盖,为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增强公众防灾意识和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