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生态文明看甘肃

【生态文明 美丽甘肃】“草原明珠”再现生机

2019-12-03 09:03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原标题:【生态文明 美丽甘肃】

  “草原明珠”再现生机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赵梅

  “尕海湖变大了,环境也变好了。”仁欠望着眼前湖面欣慰地说。他面前的尕海湖,水面在初冬的阳光照射下泛着粼粼碧波,各类水鸟畅游其间。

  身为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尕海保护站巡护队副队长,仁欠每天都要花3个多小时沿着湖边巡护。近年来,由于当地生态环境好转,尕海湖水域面积不断扩大,仁欠和他的同事们见证了这颗“草原明珠”从黯淡重归璀璨的可喜变化。

  作为甘肃省首块国际重要湿地,碌曲县境内的尕海湖,是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之一。

  但是,上世纪末期,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草原过度载牧,尕海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地表裸露、草场沙化、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湿地大面积萎缩……这颗“草原明珠”曾经一度黯淡无光。

  仁欠清楚地记得,“1995年,尕海首次干涸见底;1997年,湖水再次干涸;2000年,湖区变成一个沙坑,尕海湖出现历史上最严重的干涸。”

  为了保护尕海,1998年我省建立了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南州一系列湿地保护恢复措施也相继展开:在5.2万多公顷的汇水区实施草场承包,牧民搬迁,湖区禁牧;沿湖设置起长21公里的隔离网,在湖区西北修筑147米长梯形水坝以抬高水位;在生态退化地带杀虫治鼠、补播牧草;修建一条长4.7公里的生态补水渠,将忠曲河水引入尕海湖……

  从步行、到单车、再到如今的汽车,仁欠已经记不清这是自己第几次沿湖巡护。但他清楚地记着一组数据,这组数据证明着尕海湖的变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水域面积扩大至2700公顷,是2016年测得数据的三倍,湖水水质明显改善;保护区内鸟类种类增加至78种,数量也明显增多,环湖周边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今天的一切来之不易。”站在核心区秀哇村的一处违章房屋拆迁点上,尕海镇党委副书记王麟感叹不已。

  前些年旅游升温,来尕海湖旅游的游客日益增多,周边加仓、秀哇村的一些牧民群众从中嗅到了商机,开始零零散散地修建小饭馆和宾馆。在生态环保越来越重要的今天,这些地处核心区的建筑都要为生态保护无条件让路,阻力可想而知。

  53岁的秀哇村村支书香尕,一直是村里公认的致富带头人,这些年带着大家搞旅游增收,2014年,自己筹资近千万元在村里修建了一栋4层楼的宾馆。可室内装修刚刚完工,就得拆了。

  在乡镇干部多次动员和劝导下,香尕终于想通了,并答应主动配合拆迁。致富带头人的作用再次显现,没几天,其他牧民纷纷同意接受拆迁。

  拆迁当日,数十名群众围在一团,现场鸦雀无声。乡镇干部们也捏了一把汗,生怕有人带头反悔。然而群众没说什么,倒是外地来的拆迁工队站在大楼外半晌没有动静,拆迁队员们嘴里不停地念叨:“这么新的楼,真的不忍心动手。”

  生态保护容不得半点妥协,这是甘南州委、州政府的底线。为了让这颗“草原明珠”再现生机,当地政府和群众痛下决心。今年,尕海湖核心区40户核心区群众的房屋完成拆迁。周边2个村子的5家宾馆和19家小饭馆,也已经全部拆迁完毕。

  为了解决核心区禁牧群众的生计,政府不仅为他们建起一片能容纳200多户群众的牧民新村,禁牧的群众还能拿到每亩100元的禁牧补贴。

  擦亮“草原的眼睛”,还尕海湖一片绿水,是一件复杂且长久的工作。为了解决尕玛公路横穿尕海核心区影响生态保护的实际问题,当地政府拿出4.9亿元,将沿用数十年的尕玛公路进行了全新改道,新设计的路线完全绕开了尕海湿地,还湿地一个休憩的空间。

  人努力,天帮忙。近两年来,当地降水量持续增大,也为尕海湿地恢复性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今站在国道213线的路边望去,草原上的尕海湖不但不“尕”,水域面积反倒越来越大。蓝天白云倒映湖中,茂密的水草间,各种不知名的鸟儿尽情嬉戏,清风送来淡淡的泥土芳香,让人心旷神怡。

  “尕海湖的水域大了,鸟多了,我们的家乡才能更美。随着生态环保政策深入人心,很多群众也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变为主动配合我们的工作。”王麟说,在祖祖辈辈生长于斯的牧民群众看来,尕海湖就像草原的眼睛,绝对不能让它干涸,“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做出多大的牺牲和努力都是值得的。”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