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有效衔接的实现路径
原标题: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有效衔接的实现路径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乡村振兴战略也正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全面推进。对于我省而言,将二者在叠加推进的关键时期实现有效衔接,不仅有助于2020年同时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第一阶段目标任务,更有助于2020年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的实现。
一是做好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的有效衔接。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思路要尽快从单一的种养扶贫产业发展转换到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上来,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和原则融入产业发展中,综合考虑产业选择、资金筹措、技术服务、农民培训、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等多方面内容;在各地乡村振兴总体规划的指引下,统筹现阶段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挥当地特色,制定阶段性的产业规划,将对贫困户的产业扶贫与县域内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统筹考虑,将产业兴旺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紧密结合;丰富产业形态,积极鼓励多元产业发展,在原有种养扶贫产业基础上,结合当地特色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农业服务业等更多产业、更多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提高产品增加值;进一步健全带贫减贫机制,加大龙头企业引进和培育力度,大力发展扶贫车间、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提升小农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二是做好扶贫队伍与人才振兴的有效衔接。首先,持续巩固提升扶贫队伍的“雁阵效应”,一方面,使其在现阶段继续发挥知农村、懂农业、帮农民的积极作用,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另一方面,在2020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之后,发挥这支队伍在消除绝对贫困基础上对相对贫困群体的日常性帮扶,减少和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其次,鼓励更多专家学者、各类企业、社会组织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捐资捐物等方式参与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来,引导激励社会各界更加关注、支持和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发展,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脱贫攻坚与乡村建设模式。再次,瞄准我省农业发展中的科技和管理人才短板,培养和引进懂科技、懂管理、懂市场、懂法律的现代化人才,形成“本乡、返乡和下乡”人才共同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局面,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制定提高农民技能培训质量办法,培养更多“土专家”“田秀才”“农创客”。在强化农民职业培养基础上,将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等作为重点对象,全面提升其理论实践能力、产运销专业化知识,壮大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最后,“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带动就业者”,通过“筑巢引凤”,实施“回家工程”,发展“归雁经济”,营造浓厚的返乡创业氛围,大力支持农民工、大学生和退伍军人返乡创业,鼓励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新创业,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为农业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持久新动能。
三是做好扶智扶志与文化振兴的有效衔接。一方面“扶贫扶志扶智”并举实现乡村文化改善。通过实行参与式扶贫,广泛开展对贫困村尤其是深度贫困村居民的自强精神宣传教育,通过学习身边的脱贫致富典型、参加农业技能培训、推广“以表现换物品”的爱心超市自助模式,提升贫困人口自信心,增强其内生发展动力,切实改善乡村文化环境,形成良好发展氛围。另一方面,多管齐下补齐乡村文化短板、增强乡村文化自信。加强农村居民思想道德建设,倡导文明新风,摒弃文化糟粕,传承、发展和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村落民居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建设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农村文化产品供给;因地制宜挖掘特色乡土文化内涵,充分运用特色文化提高村民凝聚力,铸魂乡村振兴。此过程中,需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和制度保障,不仅形成良好的家风家规和村约村规,更将其外化为村民的自觉行动。挖掘和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和下乡,将先进文明、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和先进经济形式引入到乡村振兴中,进而实现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创新思路,推进乡村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积极探索乡村文化旅游、现代农业观光、特色民宿打造、农业项目体验等模式;打造文创品牌,开展“一乡一品”或“一村一品”的品牌文化建设,发展地标产品,保持乡村文化的生命力和创新力,促进农民增收、带动经济发展。
四是做好生态扶贫与生态振兴的有效衔接。首先结合各地实际,继续实施生态移民搬迁、生态建设项目扶贫、生态资源市场化扶贫、生态服务消费扶贫等多层次的生态扶贫;针对生态脆弱地区的贫困人口,将生态补偿和扶贫措施紧密结合,实施生态补偿脱贫,根据不同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生态差异,选择采取市场化或政策性的生态扶贫手段。在脱贫的同时强调生态修复和保护。其次,大力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立农村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善农村地区基本生活设施。在做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做好环境绿化和美化,保证生态宜居,筑牢乡村振兴的生态基础。最后,将特色与绿色相结合,兼顾产业的生态化和生态的产业化,倡导绿色发展,追求可持续发展之路,让广大乡村的绿色资源变成广为城乡居民接受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宣传途径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使绿色发展切实从理念转变为行动,村民们发自内心想要行动起来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此外,结合农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在条件具备的地区适度整合农业发展所需土地要素,发展规模型农业,在规模化经营中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五是做好脱贫支撑体系与组织振兴的有效衔接。首先,继续做好“以党建促脱贫”,通过五级书记一起抓,形成强大的贫困治理动员能力;通过驻村扶贫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制度,实现对贫困村外部组织和资源的注入;通过党建扶贫的“溢出效应”,构建政府、社会与市场共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其次,着力夯实乡村振兴的基层组织基础,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最后,持续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在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和合作组织的纽带作用,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补充作用,推动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系兰州财经大学教授)
- 2019-10-23兰州市领导调研七里河区脱贫攻坚冲刺清零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 2019-10-22不获全胜 决不收兵 人民网甘肃频道访谈:临夏州委常委、临夏市委书记曹正民 “三个一批”脱贫攻坚在行动
- 2019-10-22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赴庆阳环县车道镇调研推进脱贫攻坚帮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