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定西

戴超:坚守初心奋进七十载 勇担使命追梦新时代

19-09-30 08:44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张玉芳

  原标题:坚守初心奋进七十载 勇担使命追梦新时代

  中共定西市委书记 唐晓明 定西市人民政府市长 戴超

  定西,曾以贫困出名,“苦甲天下”一度是定西的代名词。直到1982年,定西还被国际荒漠化组织、联合国官员认为“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定西,也以巨变瞩目。1999年全市整体基本解决温饱;2008年,被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今日之定西,已化茧成蝶,旧貌换新颜;今日之定西,即将甩掉贫困的帽子,大步奔向全面小康;今日之定西,正在千帆竞发,奋力谱写新华章。

  70年艰苦奋斗,70年奋发图强。定西是“三西”扶贫的主阵地和全国脱贫攻坚的策源地、主战场,定西的发展历来备受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鼎力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李克强、汪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定西视察指导工作,给全市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为统揽,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都取得了新成效。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7000万元增加到356.3亿元,增长508倍;财政收入由1953年的132万元增加到48.6亿元,增长3685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105元和41元增加到24302元和7492元,增长231倍和183倍。

  70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人民至上、发展为要”,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突破口,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生态治理、民生改善,开创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实现了“四个历史性转变”。

  一是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接近小康”的转变,改写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

  定西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宣战贫困、决胜贫困的扶贫史,也是一部产业由弱到强的发展史。“山是和尚头,沟里没水流,田是三跑田,年年人发愁”曾是改革开放以前定西人民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

  70年披荆斩棘,70年砥砺前行。长期以来,勤劳勇敢的定西人民面对严酷的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不甘落后、不畏艰险,大力发扬领导苦抓、群众苦干、社会苦帮的“三苦”精神和“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战天斗地,改变山河,治穷致富,一代接着一代干。经过救济式扶贫、区域性开发式扶贫、精准脱贫精准扶贫等阶段的持续攻坚,在贫瘠的黄土地上修出了层层梯田,在荒山秃岭上建起了生态家园,在千山万壑间铺就了通达道路,建成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引洮工程,圆了定西人民的百年梦想,彻底解决了整体性温饱问题。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定西市视察指导,提出了“贫困地区党委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的明确要求,并作出了“咱们一块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的重要指示,开启了定西脱贫攻坚的全新大幕。近年来,全市上下谨记总书记的嘱托,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的关系,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以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乡镇和深度贫困村为重点,抓政策体系、抓责任落实、抓资金整合、抓力量聚焦、抓到户举措,大力开展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式”扶贫,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历史成就,交通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特色优势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生产生活条件发生根本性改善,彻底改写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贫困人口由1983年底的170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23.95万人,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今年,将有17.76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36%,5个县实现脱贫摘帽,全市即将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正大步奔向全面小康。

  二是实现从“荒山秃岭”到“绿水青山”的转变,改写了“干旱缺水灾贫叠加”的历史。

  定西境内60%是山坡沟壑,十年九旱,生态脆弱,灾害、贫困问题叠加,且互为因果。

  生态兴则经济强,生态兴则百姓富。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定西人民持续实施种草种树、退耕还林还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林业生态建设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显著。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立市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生态治理进入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新时代,探索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治山治水、种草种树、改善生态助推脱贫攻坚的绿色发展之路。2018年,全市林地总面积1008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34.3%,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不足6.1%增加到12.04%,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57.1%。

  定西市坚持把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作为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持续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厕所革命、风貌改造,建设美丽乡村。加强环保督察整改落实,全面推行“河长+警长”“驻地督察员+驻厂监察员”“网络+网格”环境监管模式,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优良率达到96.7%,地表水、地下水和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

  三是实现从“靠天吃饭”到“产业兴旺”的转变,改写了“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历史。

  定西从“没治”到有治,从治山治水到调整产业结构,从习惯于广种薄收到积极主动地改造传统产业,得益于探索总结出的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的“三个顺应和三个遵循”。这开启了定西经济发展的大门,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转型的支撑,是富民的抓手。70年的发展历程证明,做大做强中医药、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对定西的发展至关重要。特色产业发展给群众生活带来的变化,最显而易见的是群众的收入增加了、腰包鼓起来了。2018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92元,其中60%以上的来自产业收入。全市组建龙头企业16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2720多个,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群众以“三变”改革等在全产业链各环节实现增收。全市18个农产品被评为甘肃名牌产品,“定西马铃薯”“扶正”中药材产品和“岷县当归”“渭源白条党参”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安定区和陇西县分别创建为“全国马铃薯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全国中药材(黄芪、党参)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定西已成为全国区域性马铃薯和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及薯制品加工基地、全国重要的优质道地中药材药源生产基地。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先后实施工业“十大行动计划”和“工业强市”战略,工业发展总量扩大、质量提升、从弱变强,建成5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2个工业集中区,构筑了产业集聚发展的承载平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连年位居全省前列,聚焦高质量、供给侧、智能化,着力在固本开新求变上下功夫,中医药、马铃薯、牧草精深加工、有色冶金、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等产业渐成体系形成规模,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文化旅游、通道物流等十大生态产业培育壮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得到有效激发。

  四是实现从“积穷积弱”到“安居乐业”的转变,改写了“出门两脚泥进门煤油灯”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之初,定西农村基本上都是土坯房、烂泥路,80%以上的行政村不通电,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0%,真可谓“积穷积弱,百业待兴”。

  70年日新月异,70年沧桑巨变。定西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改善和保障民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从不通火车到进入高铁时代,高速公路纵横贯通,县县通二级以上公路,乡镇全部通油路,建制村均通沥青(水泥)路,乡、村公路通畅率达100%;城乡居民吃水难的问题彻底解决,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6%;29.15万人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安全住房得到全面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连续5年突破万人,2019年文化课二本上线率达到76.88%;乡镇(街道)、村(社区)卫生服务、文化服务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8%和97%,全民基本医保参保率达98.3%。社会大局长期保持和谐稳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完善,社会公平正义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连续三年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荣誉称号,成为全省唯一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荣誉“长安杯”的地级市。

  使命呼唤担当,奋进正当其时。定西市取得的每一份成绩,都凝结着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饱含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浸透着全市人民的心血和汗水。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定西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战略目标,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紧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治理、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点任务,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心,开拓创新,埋头苦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把建设幸福美好新定西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