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陇人相】生旦净末唱陇原 对镜花黄戏人生

18-12-17 08:20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任磊

  本网记者 刘昱 文/图 杨亚楠/策划

  演悲欢离合

  当代岂无前代事

  观抑扬褒贬

  座中常有剧中人

  窦家有女初长成,豆蔻之年入梨园。1968年,窦凤霞出生在庆阳的一个梨园世家,曾祖父窦广来在清末时期就是当地著名的秦腔演员,父亲窦富民、母亲李毓秀,早年都是庆阳平凉一带极具影响的秦腔演员,姐姐窦凤琴更是第1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回忆起最初走上陇剧艺术之路,窦凤霞笑着说:“姐姐窦凤琴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很小的时候,我还在台下疯跑玩耍时,姐姐就已在剧团‘挑大梁’了。我被姐姐在舞台上塑造的形象所吸引,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像姐姐那样在舞台上表演,得到戏迷的喝彩和喜爱。”

  1980年,12岁的窦凤霞放弃学业,考取了庆阳市宁县秦剧团,成了一名专业的秦腔演员。

  经典国产电影《霸王别姬》里有台词这样说道:要想人前富贵,必得人后受罪。要想成角就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做一件事,自己有什么样的决心,能够为此吃多少苦,都决定着事情的成败。“记得小时候我们就是在院子里的水泥地上完成所有的基本功练习,风雪无阻。尤其下雪天苦练‘拉顶’(双手打倒立)的时候,师父说立多久就立多久,撑不住用头顶着你也得给我撑住。每次几分钟的‘拉顶’后就能看见冰雪面上全是五指印。”窦凤霞回忆起年少期苦练基本功时说道。

  从1980年到2018年,窦凤霞以舞台为生了38年。从最开始仅仅只走台的彩女(没有台词)到小丫鬟(有一两句台词)再到最后的独挑大梁,这些舞台上的光鲜,除了梨园世家带给她的环境和天赋,更多地是窦凤霞“自个儿成全了自个儿。”

  作为一名演员来说,剧演是不分四季的。演出的时候有可能在三伏天里穿着棉袄,还要表现出轻松自如的样子,也可能在三九天只穿一层薄薄的纱坚持完成几个小时的演出。对于窦凤霞来说,38年的时间里冬天冻到四肢麻木僵硬已是“家常便饭”了。

  1996年,窦凤霞在庆阳西峰县演出陇剧开山之作《枫洛池》前的下午头部意外受伤流血不止,有人提议发个取消演出的通告,可是票已经全部卖出去了,窦凤霞心里一直有个“戏比天大”的信念,她坚持要继续晚上的演出。那个时候的县城医疗条件是比较差的,窦凤霞的头部在缝了4针后进行了简单的包扎,顶着沉重的头饰窦凤霞坚持完成了三个多小时的演出,演出结束后拆下头饰,纱布已经完全被血浸染了。

  2018年,窦凤霞和甘肃省陇剧院的演员们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做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为陇原大地广大基层的群众带去了一场场精彩的陇剧表演。

  “记得有一次在平凉华亭县安口镇演出,两位80多岁的老人激动地拉着我的手说:‘我这辈子从来没看过省级剧团的表演,你们今后还来吗?’我当时就告诉老人,今后我一定还来!”窦凤霞感动地说道。

  窦凤霞从小就是一名在基层中成长起来的演员,她知道对于演员来说,群众的笑脸和掌声就是最大的认可,激励演出团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回到基层舞台演出,满足群众对文化的需求。

  从艺三十多年来,窦凤霞曾多次前往偏远山区参加惠民演出,从陇东地区到河西地区。下乡惠民演出期间,有时一天要到三个乡镇演出,常常是早上7点出门,晚上10点回到驻地,从日出唱到日落。

  这对所有演员的体力都是一种考验,演员们只有在转场的过程中才能在车上小憩一会。尽管很辛苦,但窦凤霞说,“当看到群众在台下聚精会神的观看演出,热情的鼓掌和脸上洋溢的幸福时,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艺术是没有捷径可走的。或许是因为小时候练功演出条件都很艰苦的原因,磨练出窦凤霞不同寻常的意志力。

  恰逢新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时代变迁,窦凤霞从艺的38年里亲身经历了传统文化与中华艺术传承的兴衰起伏。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线,窦凤霞也曾想到过放弃,但因为由衷地热爱戏剧事业,无法想象没有戏剧的生活将是怎样,可谓“不疯魔不成活”,在那一段萧条时期窦凤霞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

图中左侧为窦凤霞在给学生进行造型指导

  凡是贵在坚持,坚持下来就等于胜利。2015年窦凤霞凭借《枫洛池》中扮演的邬飞霞获得国家戏剧梅花奖。

  窦凤霞认为,传统艺术不同于现在靠颜值比流量的艺人可以一夜成名,传统艺术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因此,她现在积极培养年轻的戏剧艺术接班人,她希望在如今国家对传统艺术大力地支持与鼓励下可以让中华国粹很好地得以传承与发展。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