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清水县小河新村:土农村变身洋社区 九台山下写传奇(图)
中国甘肃网11月27日讯(本网记者 李红军 文/图)整齐划一的二层小洋楼,仿古式乡村大舞台,花园式的文化广场,平坦整洁的水泥路,各种各样的健身器材……走进位于天水市清水县黄门镇小河社区,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踏入了某个高档别墅区。很难想象,这里在数年前,还是九台山下的一片河滩地。
近年来,黄门镇党委、政府按照“搬迁分散村,建设中心村,发展大社区,带动小城镇”的工作思路,紧扣“易地搬迁脱贫一批”政策机遇,以解决农户安全住房、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为目标,着力打造以小河村为中心、庄天二级公路为轴线的新农村建设群,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跨越发展的乡村建设之路。
黄门镇党委书记庞娟告诉记者,小河新村建设历时五年时间,分四期工程,建设农户住宅281套,其中:搬迁贫困户130户,涉及小河、后坡、樊家、薛堡、黄湾等9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2016年,小河新村获批为小河社区。2017年,被国家民政部确定为首批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村级示范单位。
庞娟介绍说,按照适度超前、规划到位、设施完善的建设标准,农户住宅统一设计为115㎡的二层小别墅,四室两厅一个独立卫生间。并率先建成了全市独一无二的雨污分流排水排污系统,每户一个小型简易化粪池,配套建设污水处理站1处,实现了农村排水排污管网的现代化、标准化。
在配套设施方面,小河社区建成办公楼1栋,设立“八室三中心一基地”,即:党员活动室、图书室、乒乓球室、妇女儿童之家、老年人活动室、卫生室、计生室、电子阅览室、便民服务中心、电商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再就业技能培训基地,使社区居民可以足不出户就能看病、购物、上网、娱乐等。建成花园式文化活动广场1处,标准化室外篮球场1个,羽毛球场2个,配齐了健身器材,进一步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记者在小河社区采访时看到,在小河社区办公楼的一楼,社区卫生室、电子阅览室、金融服务点、便民服务中心、电商中心、百货超市应有尽有。庞娟说,“美丽乡村”建设要完善卫生、医疗、教育、商业等配套设施,努力让建设成果惠及村民,提升村民的幸福感,把美丽乡村打造成为村民的幸福家园。
安居方可乐业。小河社区以延伸产业链条和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探索“3+”模式和“村集体+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四方联动”模式,解决搬迁居民生产发展难题。庞娟介绍,按“长、中、短”相结合的“3+”产业模式,发展以核桃、花椒为主的干鲜果种植长效产业、以饲草玉米及小杂粮种植的短期产业、以“三变改革、入股分红”为主的中期产业,将搬迁户闲置土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流转,以土地、劳力、资金入股,参与企业分红,使每位农户都有增收渠道。
同时,引导支持一些会经营、善管理的群众在小城镇从事餐饮,小商铺等第三产业,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力度,使每户贫困户掌握一门务工技能,解决出力不挣钱、挣钱不多的问题。依托电商扶贫工程,推行“党总支+合作社+电商+农户+旅游”经营模式,打通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培育壮大干鲜果产业、物流、电商等新型三产,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住得好、发展快、能致富”。
如今的小河社区,居民安居乐业,人心向上、富而思进的风气正在悄然兴起。昔日的土农村摇身一变,成了风景靓丽的洋社区。小河社区的蜕变,在天水美丽乡村建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2018-11-27【改革开放40年】秦州区孙集村:从“土坯房烂泥路”到“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图)
- 2018-11-26【改革开放40年】“331+”产业扶贫模式引领宁县苹果产业革命(图)
- 2018-11-26【改革开放40年】庆城:药王洞重塑庆州古城 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