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总书记去过的地方 讲述新时代甘肃好故事 510所:上接天宫 下接地气
原标题:重访总书记去过的地方 讲述新时代甘肃好故事
510所:上接天宫 下接地气
2009年6月9日,习近平同志到510所调研。新华社
兰州航天科技园成为510所多学科联合攻关、跨学科融合发展新阵地。
甘肃日报记者 宜秀萍
从东方红一号卫星到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从北斗导航到嫦娥探月,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每一个里程碑上,都有510所的身影。
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布局最边远的研究所,自1962年创建以来,510所便与艰苦奋斗、自主创新为伴,一路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航天科技集团飘扬在西部的一面旗帜。
2009年6月9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调研期间亲临510所,对科研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为我国航天事业再立新功、再创佳绩,为地方经济多作贡献。
510所以此为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开启了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分散求生存,集中求发展
510所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兰州物理研究所,成立于1962年,组建伊始便肩负起发展中国真空科学技术的国家使命,是我国最早从事真空科学技术的专业研究所。
1968年,中央批准组建了国防部五院,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担任院长。510所从此划入航天序列,担负起“用真空技术支撑中国航天发展”的使命,并于当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直径1米的超高真空空间环境模拟设备,满足了东方红一号卫星地面模式试验任务需求。
此后,510所不断革新技术,相继研制成功直径3.6米、直径7米的同类设备百余台,以及我国第一台航天员模拟训练舱,使我国空间环境模拟设备从无到有,不断完善,满足了各个阶段卫星系统及相关产品地面试验需求。
1978年,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510所也迎来了发展历史上的第一个拐点。
“改革开放使我们从之前的执行计划等饭吃,变成了主动出击找饭吃。”我省首位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510所科技委主任李得天回忆。
当时,510所面临的不是发展问题,而是生存问题。“分散求生存”,时任所领导号召大家:分头行动,争取一切有经费的任务。
以课题组为单位,全所科研人员纷纷行动起来,生产经营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专业多、产品多,为510所之后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方不亮西方亮,分散的好处不仅夯实了所里的专业基础,也有利于适应市场变化和需求,让510所得以平稳发展。”李得天介绍,那些年,全所致力于将物理基础研究转化为航天产品,形成了电推进系统、原子钟、压力容器、二次电源等几十类产品,宇航科研配套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分散的弊端也日渐显现,专业技术分散,缺乏突出的主业,课题组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削弱了510所的核心竞争力。
小舢板组不了大舰队,集中力量才能办大事。2008年底,顺应新形势、新要求,510所提出了“集中求发展”的新思路,自此,510所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新阶段。
热情的鼓励,殷切的期望
2009年6月9日上午11点半,习近平同志一行抵达510所,进入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与所里老专家和技术人员一一握手,亲切交谈。510所政治工作处处长张岱群回忆。
张岱群时任办公室副主任,全程参与并记录了习近平在510所调研的过程。为了便于直观了解所里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所里在特种推进技术研究室临时搭建了产品展台,时任所长张伟文一一介绍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产品。
当听到510所为“神舟七号”飞船研制生产了5个分系统40多项产品时,习近平高兴地说:“510所为我国载人航天作出了巨大贡献,希望继续努力,争取承担更多的研制任务,发挥510所的专业技术优势。”
习近平随后参观了表面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真空低温技术与物理重点实验室的部分实验现场,了解了卫星热控薄膜、激光刻蚀、空间综合环境研究等技术。
临走时,习近平还与所里在场的领导和技术人员合了影。他对510所科研人员说:“我国的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离不开广大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你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党和国家向你们表示感谢。510所长期扎根西北,广大科研人员潜心钻研航天技术,勤奋努力,刻苦攻关,培养造就了一批航天人才,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他勉励大家,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努力,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再立新功,再创佳绩!同时鼓励510所要为地方经济多作贡献,并希望地方政府要积极帮助510所加快发展。
量子频标事业部副主任陈江是当时在场的技术人员之一,习近平与他握手时说:“你真年轻啊!”这令他备受鼓舞。
“我当时41岁了,已经算是所里的‘老人’了。”陈江坦言,“说我年轻,可能是因为我面相看着年轻吧,但他的话真的令我信心倍增,工作的劲头更足了。”
陈江当时正在研制铯原子钟,这是一项可以大大提高导航系统自主运行能力的关键产品,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内相关院所就着手开始研制,但一直没有突破。
习近平的鼓励及厚望,令陈江和他的团队热情高涨。很快,铯原子钟的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铯原子钟的国产化,为我国建立独立自主的时间频率系统奠定了基础。目前,510所生产的铯原子钟已推广应用于多家单位。
神圣的使命,不懈的追求
“这10年时间,510所的变化堪称天翻地覆。”510所所长王小军说。
510所建所初期位于兰州市闹中取静的繁华地段,紧邻兰州市科技街,总占地125亩,整体分为科研区、生活生产混用区、职工住宅区三个部分,但三个区域互不相连,与中科院兰州分院工作生活区域犬牙交错。
零散、交错的格局令510所整体规划改造、引入现代化生产线难以实现。2008年,510所决定筹建全新的兰州航天科技园。
2009年4月8日,在兰州雁滩高新技术开发区,兰州航天科技园破土动工。
随后的几年间,甘肃省委省政府及兰州市委市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协调解决相关问题,510所全力投入建设。
2011年9月,航天压力容器研制中心率先入驻园区。借助新的发展平台,航天压力容器研制中心改制为航天压力容器事业部,发展活力得到充分释放。
随后,动力中心、载人航天楼、综合科研楼、检测检验中心等相继落成,陆续投入使用。2014年10月,510所完成整体搬迁,兰州航天科技园全面启用,一个现代化的科研园区破茧而出。
旧貌换新颜的同时,看不见的各项改革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各研制中心沿袭航天压力容器事业部的成功模式,按照“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领域专业化”的思路,相继完成了事业部制管理模式改制。所里还出台多项具体措施,每年在产品创新、基础研究、产业孵化方面,分别自主投入1000万元,发展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孵化新技术。同时,整合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多学科联合攻关、跨学科融合发展的新阵地。
一系列改革举措,切实增强了510所的核心竞争力,从2008年到2017年10年时间,年经营规模增长了近10倍。
“我刚工作时,兰州没几个人知道510所是干什么的,510所的名气还没有华宇宾馆的名气大。”王小军说。
1996年,大学毕业后,王小军从东北来到西北。当时正赶上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低谷期,所里争取不到什么大项目,一个研究室二三十号人,守着一个项目,前后能搞七八年,全所一年交付的型号产品只有几台(套)。
510所的技术骨干也大量流失。2003年,伴随着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航天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承担了相关课题项目,并为神舟五号飞船提供了多套设备和组件,510所开始走进公众视野,让更多的人特别是甘肃人知道了510所,所里每年争取到的重大项目也开始多了起来。
王小军坦言,当时人才流失和断档是510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对此,510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用好现有人才,稳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同时加大培养力度,推动青年人才快速成长。
近10年间,510所科研人员的学历层次有了明显提升,博士数量从20来人增加到130多人,全所员工约56%都是硕士以上学历。
人才的高度决定事业的高度。随着高层次人才的迅速成长,510所的研发能力也与日俱增。电推进系统是用电能取代化学能作为卫星主要动力来源的一种推进技术,是国际航天领域最先进的空间推进技术。目前我国发射通信卫星等航天器,都是采用化学燃料作为动力,执行姿态调整和轨道控制等操作。应用电推进系统后,可以大幅减少卫星和探测器上的燃料携带量,节省下的空间可携带更多有效载荷,同时,电推进系统的应用还可以满足精准定位的需求,可以让卫星和探测器走得更远。
早在上世纪70年代,510所便与欧美同步,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电推进技术研究。进入21世纪,在国家大力发展航天事业的利好政策推动下,随着高层次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510所成功突破了200毫米离子电推进系统及各单机的关键技术,使之成为具备在轨应用条件的成熟工程产品,具备批量化生产能力。
近年来,510所相继开发出了离子电推进和霍尔电推进两大系统产品,并以此为基础,推出了多规格、系列化电推进产品,成为国内电推进技术的引领者。2017年4月12日,510所研制的LIPS-200离子电推进系统搭载实践十三号卫星发射升空,实现了电推进产品正式在轨应用,并将在中国新一代通信卫星平台实现大规模工程应用,推动我国航天器进入“全电推进”时代。
王小军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510所全面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研究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每年争取到的重大项目不断增加。
聚焦新时期航天发展战略要求,510所先后研制成功电场仪、静电悬浮加速度计、磁力仪、火星能量粒子分析仪等新型载荷,空间质谱计、月尘测量仪、月壤封装装置等一批载荷产品实现型号应用,同时承担了火星探测、地震监测、重力场测量等重大工程主载荷任务,已经成为探测空间科学、研制空间探测载荷的重要力量。如今,在我国发射的200多颗星、船型号中,都配套有510所生产的相关产品。
510所不仅专注于“上接天宫”,也专心于“下接地气”。
“为地方经济多作贡献,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王小军表示,军民融合既是创新发展的需要,也是带动产业升级、推动地方发展的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40年来,在履行强军使命的同时,510所一直走在军民融合发展的路上。10年前,510所开放的民用产品项目很多,但不成规模。2008年,全所民用产品年产值仅有6000万元左右。
2009年,遵循“集中求发展”改革思路,510所梳理归并了现有民用产品种类,决定在最擅长的真空、低温、表面技术等领域,集中优势资源发力。
2014年6月,510所并购兰州真空设备有限公司,打破同城同行业两个单位间的体制壁垒,实现了真空装备产业对接。短短几年时间,高端真空装备已成为甘肃新兴产业,510所还在兰州东部科技新城打造真空装备产业基地,建立了研发、设计、制造、销售、服务全产业链,全速向中国真空装备旗舰企业迈进。
为了深度对接先进制造的市场需求,2015年,510所在无锡建立长三角产业研发基地,成立无锡泓瑞公司,成为研究所表面工程产品技术转化、成果孵化和产业升级的桥头堡。目前,510所已形成“一个研发总部、两个产业基地”的发展布局,拥有以高端真空装备、低温装备为代表的多个亿元规模主导产业,构建起“技术同源,队伍共享,产业共生”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模式,开创了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2017年,510所民用产品年产值达到13亿元,较2008年增长了20多倍。同时,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航天科普活动,组织专家走进兰州市大、中、小学校,开展了数十次科普讲座,传播航天知识,普及航天文明。近两年,累计为全省4000多人次开展了航天科普,还注册成立了全省国防系统唯一的“飞天逐梦青年志愿服务队”。
为航天事业再立新功,为地方经济多作贡献,是510所的神圣使命,也是510所的不懈追求。
- 2018-11-23【重访总书记去过的地方 讲述新时代甘肃好故事】临夏布楞沟村:“悬崖边”的巨变
- 2018-11-23【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重访总书记去过的地方 讲述新时代甘肃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