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经济

甘肃:精准务实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基础设施扶贫

18-11-20 08:39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杨亚楠

  原标题:精准务实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基础设施扶贫

  11月14日,安定区香泉镇陈家屲村一个学生从新建的房前经过。近年来,安定区落实通畅工程、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接通自来水363户,硬化道路15.5公里,改造危房141户,易地扶贫搬迁93户,改善了村容村貌。本版图片由甘肃日报记者张子恒拍摄

  崆峒区麻武乡帮扶干部检查自来水入户情况。目前,崆峒区修建人饮工程91处,饮水安全率达到了100%。

  11月15日,帮扶干部在临夏市南龙镇罗家湾村入户帮助村民调试光伏电板。今年以来,临夏市扶持500户贫困户安装光伏发电设备,每户每年可新增光伏发电收入2300余元。

  两当:夯实脱贫基础谋发展

  甘肃日报记者 陈多 通讯员 王芳

  初冬时节,走进两当县,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延伸至每村每户,一栋栋白墙青瓦的民居整齐划一,一个个文化广场功能完善,一道道亮丽的新农村景观映入眼帘。

  “这样的场景放到3年前,想都不敢想。通过几年的发展,交通改善了,环境变好了,来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提起这几年村里的变化,两当县站儿巷镇管江村党支部书记赵志宏感慨万千。

  管江之变,是两当县补齐发展短板的一个样本。

  近年来,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两当县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坚持把补齐发展短板作为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途径,脱贫攻坚基础不断夯实,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现在坐在家门口就有人上门收购土特产,根本不用肩扛背驮地往山外运,一点都不愁卖。”说起现在的生活,管江村村民卢小军脸上满是笑容。

  管江村位于站儿巷镇南部,前些年由于道路不畅,群众出行十分不便。也正是因为交通不便,管江村成了两当县最偏远最贫困的村子。

  “以前到镇里最快也要3个多小时,有时一下大雨河水上涨,根本出不去。”回忆起过去,卢小军看着穿村而过的河流连连摇头。

  作为农村经济的“生命线”,交通是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保障。立足于此,两当县着眼长远,聚焦薄弱环节,整合资金,利用国开行贷款,集中开展建制村道路硬化、连户路硬化、群众院落硬化等工作,有效解决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后顾之忧,为实施精准扶贫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全县已累计建成农村公路1150.9公里,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通组道路硬化率达到85%。

  对于两当县鱼池乡乔河村的曹进学一家来说,最大的“获得感”就是家里通自来水了。

  “原来都是挑水吃,如果遇上下雨天,挑水很不方便。现在,只要打开水龙头就有自来水,既方便又卫生。”曹进学一脸满足地说。

  近年来,两当县围绕脱贫硬件指标,以项目整合资金,将帮扶力量向特困片区倾斜,扎实开展整村整乡整片区推进,集中开展有安全饮水、有安全住房、通动力电、通宽带网络等工作,特困片区合力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以前,干完农活,吃完晚饭,村里人不是待在家里看电视,就是串东家走西家拉家常。现在有了农家书屋和文化广场,村民们读书、看报、跳舞、健身,业余生活丰富多了。”曹进学说。

  在脱贫摘帽攻坚战中,两当县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基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水平,群众文化“获得感”明显提升。截至目前,全县已经实现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行政村全覆盖,还筹办了2018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广泛开展太极拳、广场舞等全民健身运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这些年,村里实施的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项目,村民都看在眼里,大家的‘精气神’明显足了。”曹进学说。

  除此之外,在推进教育扶贫、医疗扶贫过程中,两当县严格落实中央、省、市相关政策,建立健全救助制度,着力解决因贫辍学、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孩子上学不愁了”“看病方便了”“山旮旯也能看上电影了”……群众口中一句句简单的话语,成为脱贫攻坚取得实效的最好诠释。

  涓涓清水入户来

  本报记者 洪文泉 杨唯伟

  日前,走进合作市卡加曼乡新集村村民王红玲的家时,她正在院子里接水,准备做饭。只见水龙头轻轻一扭,清澈的自来水汩汩流出。

  “自从自来水入户后,生活一下方便了许多。”王红玲回忆说,以前得去村子后面5公里的山里担水,一天得担一两回,衣服都不敢经常洗,就这,泉水还是人畜同饮,牛羊粪和风吹进的杂物使水质十分浑浊。

  为了解决群众的饮水难问题,这些年来,合作市通过“人饮解困工程”和“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使得供水工程覆盖率、入户率均达到100%,当地群众饮用水靠人背畜驮、人畜混饮的状况彻底得到了改变。

  不仅如此,为了使饮用水质量进一步得到保障,如今,合作市还成立了农牧村饮水水质检测中心,定期进行水质检测。

  李高来是合作市农牧村饮水水质检测中心的检验员。每月她都会和同事去农户家里采样,经过检测化验后将数据上报。“从水的浑浊度,到有没有大肠杆菌等,都得依次进行检测。”李高来说。

  吃上水是吃好水的前提。为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去年,合作市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涉及6个乡镇,8958人。其中,新建水源工程26座,水源维修工程8处,新建蓄水池18座,维修蓄水池2座……一系列水利工程建设,极大地保障了群众饮水安全。

  自来水流进农家院,不仅为群众的生活提供了方便,还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临夏县顺源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周文清就对此感触颇深。

  “以前想多养些牛,可吃水把人难住了。养200头牛,没有20个人,水都挑不过来。”周文清说,因为缺水,他的养殖合作社迟迟发展不起来。

  现在,随着临夏县太子山供水厂的建成,周文清的难题迎刃而解。“现在,我只雇了两名工人,这200头牛的饲养就顺顺利利完成了。”周文清说,自来水进了家门,让他在养殖上极大地节约了时间和人工。

  引来清泉润民心。依托太子山水厂,临夏县7个乡镇的11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原本靠山泉水、窖水生活的群众直接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生产和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

  据了解,今年到明年,临夏州将投资5.43亿元建设15项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解决7.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改善69.64万人饮水不稳定问题,实现所有贫困村通自来水,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

  不仅仅是临夏州、甘南州,到2020年,我省还计划在深度贫困地区建设798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分散供水工程5801处,覆盖465个乡镇,巩固提升365.89万人的饮水问题。

  修好水电路 提振精气神

      ——瓜州县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脱贫纪实

  本报记者 孙海峰 通讯员 魏金龙

  初冬时节,走进瓜州县广至藏族乡新堡村,漂亮整齐的居民点,干净整洁的美丽庭院让人眼前一亮。街道两旁的文明美德公益广告和墙体画上,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图文并茂,成为藏乡一道别样的风景。

  “村容村貌整洁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了,大家对建设美丽藏乡的信心越来越足了。”新堡村党总支书记陈兴林说。

  新堡村曾是上访村、贫困村。如今,放眼全村,道路全部硬化、房前屋后干净整洁,80%以上的农户改门、改厨、改厕所,架设太阳能热水器,实现了前后院分离、人畜分离、住厨分开。与此同时,村里还聘用6名保洁员开展社会化保洁服务工作,实行垃圾“户收集、乡运转”的收集清运模式,避免二次污染;建成了互助老人幸福院、乡史馆和生态文化长廊,架设了IP数字广播,建设了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等。

  新堡村的变化,是瓜州县以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脱贫攻坚的缩影。而村民们精神面貌的变化,则是“物质脱贫”与“精神扶贫”同步推进的成效。

  作为全省移民大县、插花型贫困县,瓜州县近年来坚持“物质脱贫”与“精神扶贫”同步推进,既扶“水电路”,又提“精气神”,不仅把一个个贫困村建设成了小康村,还使贫困人口在脱贫之后,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中来。

  为了修好“水电路”,瓜州县把破解渠、路、林、田等“短板”问题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来抓,把群众最急需、最期盼的项目放在优先位置,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持续推进贫困乡村饮水工程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渠道衬砌、村组道路硬化、公共服务设施、生态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全县整合各类行业部门项目资金3.2亿元,争取专项扶贫资金1.9亿元,衬砌渠道366公里、硬化改造乡村道路121公里,改造人畜安全饮水9处,改良土地6万亩。贫困村村组道路通畅率、饮水安全农户比例、动力电覆盖率、危房改造完成率、宽带网络覆盖率均达到100%,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短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脱贫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

  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瓜州县将共建美丽乡村作为重点,着力打造环境美、风尚美、人文美的新农村。目前,全县移民乡镇均按照生态整洁文明村庄的要求,实现了“住房改造、居民点道路、人行道硬化,村庄绿化、亮化、净化及公共设施配套”的目标;各农村乡镇均建立了垃圾清理拉运长效机制,农户生活垃圾实现了“户定点、村收集、乡(镇)运转、集中处理”;积极实施“厕所革命”,新建、改建农户厕所7000座。

  此外,瓜州县还在提高群众“精气神”上下功夫。各乡镇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为主题,积极开展脱贫攻坚致富能人评选活动,利用道德讲堂、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等阵地,让先进典型现身说法,讲述“脱贫史”“致富经”,帮助贫困群众克服人穷志短、等待救济等心理上的“贫困”,弘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时代精神,凝聚正能量。

  “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安居房,村组道路得到硬化,渠道进行了衬砌,闸门一提水就流到了地里,收入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双塔镇农民弋建许说,不仅如此,还有配套齐全的文化广场、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这在以前简直想都不敢想啊。

  今年10月,瓜州县28个贫困村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918元,贫困县脱贫摘帽7项指标全部达标,摘掉了“省列插花型贫困县”的帽子。

  借助大数据 扶贫更精准

  本报记者 范海瑞 通讯员 于洁

  会宁县太平店镇贾铺村的贫困户高彩英说起今年给女儿看病的经历,至今感动不已。从乡医院到县医院,再转院到省城兰州的大医院,20多天时间里,全程都有人帮忙联系医院和大夫,同时按贫困户就医看病的规定享受了“先看病、后付费”政策。

  “住院不用交押金,出院的时候,女儿的病总共花了近1.3万元,经过‘一站式’即时结报,自己只掏了1800元。”高彩英说。

  给高彩英女儿带来就医方便的“好帮手”,正是“甘肃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这是省卫健委联合甘肃万维公司开发的一款“互联网+”产品,堪称当前我省开展健康扶贫的一款新式高科技“神器”。

  今年,为使健康扶贫工作做到有的放矢、精准发力,当时的省卫生健康委正式向甘肃万维公司提出,利用已经建立的甘肃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资源,全面支持、支撑健康扶贫攻坚任务,在半月内完成基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增加“健康扶贫”应用。甘肃万维公司协助全省26000多名扶贫专干开展近189万贫困户入户摸底调研,建立一人一策健康帮扶措施,“甘肃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自此诞生。

  “以往扶贫户住院必须先挂号,押金用完还要补交,报销医疗费用,常常要往保险公司、民政部门、医院等多个部门跑,现在通过发挥平台与全省范围内医疗机构的互联互通优势进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患者只跑一次就行了。”省卫健委有关人士如此介绍“甘肃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运用带来的便利。

  与此同时,该平台还可以全天候监控贫困群众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机构减免、商业补充保险报销等优惠政策落实情况,如果有的项目没有落实,相应栏目会自动预警,切实使健康扶贫的精准施策有了抓手。

  “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深入持续推进健康扶贫工作,对贫困人口进行摸底调研,协助建立健康档案,使贫困户的基本情况一目了然,实时掌握。”省卫生健康委有关人士说,这正是该平台对于推动健康扶贫的意义所在。

  原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是依托其对全省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计生人口、新农合等数据的采集能力、数据融合能力、数据关联分析能力,以及和甘肃省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在扶贫户信息精准定位、动态管理方面的互联互通优势,使得贫困户在就医时自动享受特殊优惠政策,简化了以往复杂的扶贫户身份的确认审批流程,同时贫困户就医数据的实时同步共享也方便了健康扶贫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管。

  也正是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与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的融合,在方便各级卫生计生部门开展健康扶贫工作的同时,也真正将数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用活数据,体现了大数据应有的真正价值,实现了信息多跑路、干部少跑腿、服务便捷化的健康扶贫新模式。

  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为代表,伴随现代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脱贫攻坚领域的广泛应用,扶贫工作被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正变得更加精准高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