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陇原】第八期:《绿色发展:从被问责者到践行者》
祁连山远景新华社记者范培珅摄
2017年7月20日,中办、国办公布《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通报》。作为祁连山生态破坏涉事地的干部和企业代表,两位受访嘉宾认为,“猛击一掌的警醒”让各地关停整肃态度更加坚决,绿色发展转型目标愈加明确。
一个市长和一个企业掌门人,曾经的交集更多是监管和被监管,检查和被检查。因为祁连山生态环保问题的浮出水面,两个人之后的经历既沿着之前的脉络,又变得“不同寻常”。
2017年7月,中办、国办关于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发出通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包括甘肃省3名副省级干部在内,已有上百人因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被问责。
记者:首先有个问题问黄市长,两办“通报”下来之后,您当时的心情或者说内心是什么样的。
黄泽元:中央对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发出了措辞非常严厉的通报,我自己的心情概括起来四个字,第一是“愧疚”,第二是“警醒”。我们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在四个方面,有明显的差距。
黄泽元:四个差距导致祁连山生态整改不力
闻斌:环保设施欠账太多
作为土生土长的张掖人,张掖巨龙铁合金有限公司的掌门人闻斌回想企业当初的行为,无异于饮鸩止渴,觉得自己无颜面对家乡父老。闻斌说,晚上电话响起都是一次“心惊肉跳”,怕相关部门来企业检查,那种侥幸并没有给企业带来良好的收益,反而更糟。
祁连山生态整改镜头
记者:在两办的“通报”当中,张掖巨龙铁合金有限公司也是同样被点了出来,而且闻斌个人也是被刑事拘留30多天,这30多天对您意味着什么。
闻斌:这在我的人生当中是一次非常深刻的警醒,让我深深地认识到,生态环保的红线是不可逾越的,法律的底线是不可触碰的。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生态破坏现场资料图新华社记者范培珅摄
从某种层面上讲,被问责的黄泽元和闻斌他们是否能够从内心真正接受、理解、落实“通报”,也从侧面反映着祁连山整改是否能达到中央及社会的要求,能否真正还祁连山以安宁,能否让绿色发展理念有效贯彻落实。
记者:围绕着祁连山的开发,作为市长,现在回过头来再想,之前为什么没有自觉或者说没有这种主动保护的意识,原因在哪里。
黄泽元:我想这是两个问题。第一首先是思想认识问题,也就是大家意识不到祁连山生态保护的极端重要性,张掖地区在祁连山开发高峰时期有七百七十家矿山企业。第二个是发展阶段的问题,在经济非常落后的情况下,为了能够增加财政的收入,增加就业,对这些矿山在没有科学依据或者没有做科学规划的情况下,实施了一些大规模的开采。
黄泽元:现在进山几公里就会有人拦住检查
人与山、生存与发展、眼下与未来,让黄泽元和闻斌这两条轨迹不是交叉,而是重合。闻斌说,当初企业是在夹缝中生存,这个夹缝有两层意思,一是落后产能在政策层面收紧、在市场层面收缩。另一种,是当时冶金行业的生产环境给不了工人应有的尊严,“即使去市里开个会,我们也坐在最后一排,因为我们的工作服上都是灰尘”。
彼时,黄泽元也把目光投向巨龙铁合金有限公司。
记者:除了“通报”之外,有什么事或者什么场景,是您现在感触最深的。
黄泽元:祁连山被中央通报到现在一年多时间,这一年多当中我们进行了力度非常大的整改,这个过程中有许多场景历历在目,也有许多事情刻骨铭心。我要讲的就是巨龙铁合金这件事,因为巨龙铁合金的偷排偷放造成严重污染,那个画面是非常触目惊心的。
这个企业我去了十几次,最后反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企业也有了整改的决心,最后我们定下来,这个企业按照最先进的技术、最高的标准,实施环保改造,让它达标。我想让这个企业从一个破坏环境的典型,变成一个清洁生产的典型。
黄泽元:我们挨了最重的板子我们也得到最大的支持
一年前,西北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祁连山,开始经历近半个世纪来最大规模的生态环境整治,也开始进入半个世纪以来的“最安静时期”。在张掖,我们看到了从“遮遮掩掩”到“主动揭短”,从“能保就保”到“坚决关停”,从“凑合发展”到“杜绝污染”的变化。
祁连山风光新华社记者任卫东摄
此前的三年时间里,新华社记者曾十五次踏访祁连山,目睹了冻土剥离、碎石嶙峋、植被稀疏等多年累积的过度开发恶果。如今,作为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的主战场,张掖市矿山探采项目已全面关停,水电站新安装摄像头24小时监控生态水下泄情况,各类旅游项目都已停业整顿,在建项目全部停工。除了坚决关停退出保护区内各类违规建设项目,祁连山沿线市县正在努力摆脱既有发展惯性,将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的理念融入未来规划。
黄泽元开始当起了张掖绿色发展的“推销员”。
黄泽元:用实践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闻斌说,整改后的企业排放持续达标,大烟筒没了,树有了;身上的灰尘没了,进账的效益多了。他每次经过厂门口,总感觉那里缺点什么,于是,让人写下醒目的十六个字。
图为张掖巨龙铁合金有限责任有限公司2017年6月(上)和2018年6月(下)的对比照片新华社记者范培珅摄
闻斌:厂门口的十六个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生态环境的破坏之地到绿色转型发展的受益者,张掖市用最新的一组数据,诠释了这一科学论断显现出的强大活力。2018年1-9月,张掖全市接待游客280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25%以上,旅游综合收入为180亿元,同比增长32%。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全市接待游客近145万人次,同比增长15%,旅游总收入8.7亿元,同比增长20%。七彩丹霞、外星谷、亚洲离城市最近的湿地公园等景点名称,已经成为旅游热词。
鸟瞰祁连览四季
汲取深刻教训,由乱到治,祁连山必将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样本。这场“史上最严”问责风暴带来的“绿色革命”,不仅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更要运用治理智慧,梳理矛盾、化解顽症,完善绿色制度,树立绿色导向,寻找绿色出路,实现绿色发展。
第一期:《甘肃:机遇与挑战——专访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铎》
第二期:《解读甘肃经济指标:最难堪的数字越来越实的数字》
第三期: 《绿色发展大有希望》
第四期:《挂职如何不当“挂历”?——听挂职干部讲扶贫背后的故事》
第五期:《“问诊”就医三大热点——专访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院长王琛》
第六期:《敦煌莫高窟:从历史走向未来》
第七期:《一个裕固族家庭的“非遗”情怀》
总策划:任卫东
总监制:朱国圣
执行总监制:谭飞
监制:何潇 黄文 新朱霞
本期编导、文稿:黄文新
本期摄像、摄影:任卫东 黄文新 马莎 范培珅 牟思龙
技术统筹:牟思龙 何虎 贾磊 王蕾
技术支持:甘肃轩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出品:新华网甘肃频道
- 2018-08-17共话陇原
- 2018-10-16【共话陇原】(第七期)一个裕固族家庭的“非遗”情怀
- 2018-09-29【共话陇原】第七期:一个裕固族家庭的“非遗”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