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兰州

从近郊小区到现代化中心城区华丽蜕变 兰州市安宁区更美更和谐更宜居

18-09-18 08:45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编辑:李秀清

  原标题:从近郊小区到现代化中心城区华丽蜕变 安宁区更美更和谐更宜居

  仁寿山公园 □彭飞摄

  兰州深安大桥□吴吉祥摄

  物换星移,春华秋实。

  改革开放40年一路走来,兰州市安宁区谱写出沧海桑田般的时代巨变。

  这40年,安宁区实现了从一个近郊农业小区到一座现代化中心城区的华丽蜕变,常住人口从不足10万到近30万;这40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年纯收入从不足200元到3万多元;这40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新发展理念成为安宁发展新引擎……

  如今,一个和谐宜居、美丽自信、充满活力、底蕴深厚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镶嵌在黄河北岸的一颗璀璨明珠。

  交通:“六横八纵”路网形成

  金秋时节,驱车在北环路上,宽敞的柏油马路像美丽的黑色丝带,纵贯安宁区全境,道路两旁树木郁郁葱葱,仁寿山、天斧砂宫、兰州地震博物馆等景点尽收眼底,一路走来,一路美景,让人心情舒畅。

  道路通民生,更通民心。与改革开放初期的交通状况相比,今年68岁的“老司机”韩尚忠深有体会:“那时候,我开着老解放汽车去中川,要走刘沙公路,到焦家庄后驶入中川公路,一路颠簸,去一趟就得两个多小时。”

  如今,北环路、北滨河路、安宁东西路等一条条现代化的马路宽敞平坦,“串起了”美丽安宁,辖区“六横八纵”主干路网基本形成。“与过去‘没路走、路难走’形成强烈的反差,现在,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一种走在康庄大道的自豪感、幸福感油然而生。”韩尚忠说。

  羊皮筏子曾是安宁区老百姓渡河的主要交通工具。记者了解到,改革开放以前,安宁区境内只有两座黄河大桥,分别是上世纪50年代建成的七里河大桥与70年代初建成的西沙大桥。

  “1997年,银滩大桥建成,这是黄河上游第一座现代化斜拉式吊桥,是贯穿西固、七里河与安宁的通衢。而2014年,深安黄河大桥建成,更加方便了老百姓的出行。如今,4座跨河大桥贯通安宁,黄河天堑变通途。”安宁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据了解,2008年兰州枢纽货车北环线及北编组站工程在沙井驿开工建设,这是兰渝铁路在西北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货运集散中心,这一工程不仅填补了安宁区无铁路的空白,也让安宁区在全市乃至全省交通枢纽的作用更加重要。

  生态:“十里桃乡”记住最美乡愁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黄土高原腹地的安宁不仅实现了“绿色梦想”,而且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先进集体”、“全国最美养生休闲名区”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特别是近几年,安宁区深入实施“生态宜区”工程,形成“点上绿色成景、线上绿色成荫、面上绿色成片、城区绿色成林”的生态环境体系。实现分散绿化向体系生态的转变、平面绿化向立体生态的转变,构筑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自然景观立体绿化层次分明的生态格局。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园、湿地公园、仁寿山、九州台绿化工程等景区建设,增量改建丁香园、名师园、名将园等特色小游园景观建设,不断增加老百姓“绿色供给”,绘就了绿色资源人人共享的生动画面。

  特别是安宁区再造“十里桃乡,万亩桃园”大景观,实现了桃乡印象初现。今天的安宁,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8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12平方米,绿地率达到33.6%,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3.4%,位居全市前列,绿色资源人人共享的生动画面已形成。

  经济:优化结构促转型升级

  一产抓品牌、二产抓创新、三产上规模。

  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实惠,老安宁人最有体会:“以前全家人靠种地为生,可以说是‘靠天吃饭’。如今,不仅白凤桃越来越值钱了,而且在自家院里开起了农家乐,‘旱涝保收’变成了现实。”家住安宁堡的廖振国老人说。

  安宁区把“桃经济”做大做实,兰州桃花旅游节从1984年举办至今,从最初的单一赏花,到集文化交流、旅游推介、招商引资为一体的综合性节会,已成为甘肃省内久负盛名的节会之一。2016年,安宁著名桃品牌“白凤桃”也获得了农业部“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荣誉。

  在安宁,创新创业浪潮正劲,青春活力气息扑面,辖区富集了19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十多万大学生及科研人员带给这座城市青春的气质和创新的底蕴,大学生众创联盟、西软、交大科技园等一个个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正在成为安宁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内生引擎。

  在第三产业发展上,安宁区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着力点,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在传统服务业平稳增长的同时,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娱乐等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不仅如此,借黄河、十里桃乡、天斧砂宫、九州台等自然资源禀赋,安宁区还大力探索“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去年以来,相继举办中国热气球俱乐部联赛、中国攀岩联赛、九州台登高赛、天斧砂宫徒步英雄会等一系列赛事活动。这些赛事活动的举办,不仅推介了安宁、宣传了安宁,更给安宁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教育:教育强区迈上新征程

  虽然安宁区是甘肃省内高校聚集区,但长期以来,基础教育薄弱成为制约“科教文化区”发展的一大短板。为此,安宁区大力实施教育强区工程,持之以恒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补齐基础教育薄弱短板。

  今年8月,安宁区吉杰小学、海亮小学、阳光小学及兰州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第一分校实现同步开学。“孩子在原44中上学,真没想到,44中成了交大附中第一分校,师资力量更强了,学习氛围更浓了,感谢政府为老百姓办的好事!”一位学生家长高兴地向记者介绍。

  在促进教育均衡、提升发展水平方面,安宁区通过“全国名校+分校”模式,引进北京实验二小、北京八中等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充分发挥明星“外援”的补强作用,注入新鲜血液,激活辖区教育发展的因子,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互动局面。安宁区还大胆尝试“研学游”活动,多次组织孩子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奔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如今,一幅科教文化创新示范区的美丽画卷,正在安宁徐徐展开。

  居住:安置小区托起宜居梦

  家住沙井驿景宜家园的柴克志老人,今年已经76岁,回忆起40年前的居住条件,老人深有感触:“改革开放初期,安宁区老百姓居住的房屋大多数为土房子,房屋结构都是后脊高、前檐低的‘一流水’房屋,以泥土屋顶为主,遇到下雨,便是‘房外下大雨、房内下小雨’。”

  “如今,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小区环境干净整洁,上楼坐电梯,还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天然气,日子越过越红火了。”赵克志说。

  特别是近几年,安宁区以“东区改造、中区提升、西区开发”为建设思路,用棚户区改造的政策,统筹城中村改造、旧城改造,城市框架不断拉开,功能配套逐步完善,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安宁棚户区改造带来了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的双翼齐飞。

  安宁辖区各街道的安置小区都是临近北滨河路黄金地段的“河景房”,交通便捷,环境幽雅,幼儿园、小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物业、警务室等便民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拆迁与安置并举,村民通过入股集体经济,变成股东……安宁区在棚户区改造具体实践中,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加快群众安置房建设,让群众在项目建设与征地拆迁中不吃亏、得实惠。

  在安宁,一幢幢安置小区时尚现代,一个个商住小区高雅华丽。一位在安宁买房居住的市民告诉记者:“商业居住小区错落有致,给人以现代美学的享受,良好的人居环境、便捷的基础设施、优美的自然景观,让我选择了安宁,并且爱上了安宁。”

  记者 杨文豪 特约记者 董振刚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