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让“村小”焕发活力——平凉崇信县探索小班化教学发展之路见闻(图)
原标题:【看点】让“村小”焕发活力
——崇信县探索小班化教学发展之路见闻
没有了讲桌,老师走到学生中间授课,让课堂变得轻松愉快。张文博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开学伊始,崇信县秦家庙小学五年级教室里,学生们正在朗诵古诗词,课堂上时不时传出孩子们爽朗的笑声。走进教室一看,记者惊奇地发现,虽然学生少教室大,但空间一点都没有浪费,明确的功能区划分、精致完备的陈设让人眼前一亮:学习区,流动黑板、电子白板、电脑一应俱全;图书阅览区,各类书籍、小沙发、小茶几,让孩子们轻松阅读;生活区,生活柜、饮水机、毛巾、成长记录册,培养好的生活习惯;娱乐区,各类玩具、体育运动器材摆放整齐,课余可随兴玩耍……
这就是崇信县探索出的小班化教学发展路子的一个场景。针对当地农村学校生源自然减少,出现许多“小班”“小校”的现状,崇信县教育部门没有轻易选择撤销合并,而是因地制宜,探索走出了一条魅力教室、活力课堂、个性空间、轻松课外的小班化教学发展之路,将农村学校劣势变为优势,教育活力进一步激发。
如今走进崇信县农村的各类学校、教学点,几乎都发生着和秦家庙小学一样的喜人变化。“小而美”“小而精”“小而优”的小班化教学让“村小”焕发活力,学生“乐学”、教师“乐业”、家长满意。
记者 徐俊勇 张文博
小班化教学,“村小”发展有了突破口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发展和进城务工潮的涌现,农村学生数量减少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了解,崇信县共有51所农村小学(含3个教学点),平均班额只有12人,小班化学校占全县小学的85%以上。
“一些学校几十平方米的教室里就坐着十来个学生,甚至七八个学生,教室里冷冷清清,学生不爱学,老师也提不起兴趣教,争相往城里调。”崇信县教育局副局长张军虎说,硬件落后——教室门窗破旧,操场坑坑洼洼,基本的教学设施设备极其缺乏;师资缺乏——当时农村小学人数越来越少,校园越来越萧条,农村学校何去何从?
“当初就有人提出干脆将那些‘麻雀’村小直接合并到乡镇中心小学,甚至让学生到县城的小学来读书。”简单的撤销合并,不仅学生家长不同意,而且让那么小的孩子每天奔波十余里、甚至数十里求学,着实让人于心不忍。“还有一些家长,为了孩子进城上学,不得不在学校附近高价租房、全职陪读,县城的房价随着陪读热水涨船高,加上日常的花费,许多家庭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张军虎说。
问题出现了,就需要精心“破难题”、“想办法”因地施学!崇信县教育部门决定从软硬件两方面着手破题。
硬件建设方面,崇信县不断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并依托教育改薄、教育现代化等教育惠民项目,为全县17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改扩建校舍3.9万平方米,全面消除了D级危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班班通”覆盖率、宽带接入率、计算机、课桌椅、多媒体设备、实验室、音体美设备等配齐率均达到100%。并先后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考引进大中专毕业生356名,不仅解决了学校教师短缺问题,而且改善教师年龄及知识结构。
除了改善办学条件、配备师资外,崇信县瞄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升农村学校吸引力。
“我们研究了各地的许多案例,发现最适合我们的就是小班化教学!”为此,张军虎做了大量的调研准备工作。
张军虎说,突破口找到了,基调定下来了,但做好“小班化”改革,需要多方面配合和统筹协调,硬件、师资、家长态度,一项都不能少。从2009年小班化教学课题提出后,全县先后在秦家庙小学、野雀小学、柏家沟小学等小学先行试点,也经历了许多挫折,走了不少弯路,好在试点最终取得了成功,2014年起,魅力教室、活力课堂、个性空间、轻松课外四位一体的小班化教学终于在全县范围推广开来。
活力重现,“村小”有了新希望
“老师,我来背”“老师,这个我会”……锦屏镇野雀小学二年级同学被语文老师李菁分成“白云”和“蓝天”两个小组来比赛背诵学习课文《神州谣》,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抢答着老师提出的问题,小组得分落后时学生互相加油打气,领先时则互相喝彩鼓励。
记者走访看到,和野雀小学一样,崇信县许多学校教室撤掉了讲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们走到了学生中间去,使学生和老师结成朋友式的合作伙伴与交流伙伴,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效率。“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打破了此前僵化冷清的课堂氛围,学生逐渐放下戒备和依赖,走向灵活自主,变得具有创造性,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在野雀小学校长蔡高杨看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小班化教育的催化剂。
“自然小班其实是有优势的,人数少了我们更能关注到每个孩子,能够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独特的学习风格和方式,因材施教,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设计,来实现教学方法上的精致化、精细化、个体化。”秦家庙小学教师王军宏说。
教室里就十来个学生,多余的空间可不能浪费。崇信县的农村小学纷纷打破以往常规化教学格局,将教室区角化,分教学区、生活区、娱乐区、读书角等,教室的功能进一步拓宽,教室被建设成集学习、生活、娱乐为一体的温馨家园。
小班化教学不仅让农村小规模学校起死回生,还提升了办学水平,更是获得广大学生家长一致认同点赞。
“我的外孙女和孙子以前都在外地上学,看到家门口的秦家庙小学条件好了,儿子果断地将两个孩子转回老家就读。”当地村民赵志瑞告诉记者,外孙女以前性格内向,不太爱和同学交流,现在也变得开朗自信了。
“小班化教学推广以来,教学工作变得丰富多彩,我们老师感觉更有成就感,工作热情也被点燃了,感觉每天能和一帮可爱的孩子们待在一起生活学习,是一件既幸福又骄傲的事情。”老师李菁说。在崇信县,越来越多像李菁一样的年轻教师选择扎根基层农村,为农村教育奉献青春年华。
“这几年学校新建了教学楼,配备数字化教学设备等,不仅硬件设施有了翻天覆地变化,而且得益于小班化教学开展,学校教育质量大幅提升,出去上学的学生逐渐回流,目前在校生达到了203人。”看到学校又恢复了往日的活力,秦家庙小学校长李社会脸上乐开了花。
在崇信县教育局局长王崇生看来,小班化教学思想根植于崇信的本乡本土,它有效地改变了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生态环境,盘活了农村教育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教育载体,改善了教育生态,缓解了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特别是让每一所农村学校都变成了小而美、小而优的乡村风景线,小班化撑起大均衡,家门口也能上好学,农村小学重新焕发了活力,也为农村孩子的未来点燃了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