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药方”助力健康扶贫——陇南武都区健康扶贫工作侧记
陇南市武都区是甘肃省扶贫攻坚重点县区,经过2017年精准识别,全区共有50295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其中因病致贫返贫人口8069人
今年以来,武都区紧盯病因,开出破解因病致贫的三大“健康处方”,精准用“药”,让贫困户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基本实现了“平时少生病、看病少花钱、大病有救助、生病不致贫”的目标。
处方一:构筑“四道防线”克服大病致贫
农民收入微薄,往往一场大病就会让一个小康之家倾家荡产。枫相乡草坪村贫困户尹洪亮过去总是愁眉苦脸,两年前他不幸被查出直肠癌,7万元的治疗费几乎是这些年全家的所有积蓄。
而在武都区构筑起健康扶贫“四道防线”后,尹洪亮才安心地在枫相卫生院进行后期治疗,所有费用都由政府承担,再也不用为治疗费担忧了。久违的笑容出现在家人的脸上。
加大新农合缴费补助力度是“第一道防线”。据统计,目前武都区已累计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保险个人合计资助239666人、共资助资金483.99万元
“先看病、后付费”,“一站式”即时结算是“第二道防线”。区财政部门为定点医疗机构共落实“先看病、后付费”即时结算资金1.232亿元,保证低保贫困群众可以看得了病。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是“第三道防线”。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项目,按预拨60%资金要求落实资金168万余元。
设立大病救助基金是“第四道防线”。大病保险10元85%报销补偿,截止6月底,共报销122人次,报销8.41万元。大病保险建档立卡人口补偿407人次,补偿金额75.6万元。从而把大病患者的医疗费用彻底兜起来。
处方二:推行“4+1”模式解决慢性病致贫
“小病拖成大病”是农民因病致贫老问题。“村里年龄大的贫困群众大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病,许多人为了省下看病、吃药的钱,都是忍着病痛不去看病、不去吃药。”枫相乡卫生院院长杨付美说,自从县乡村三级医疗保障服务网络建立以后,许多贫困群众的看病吃药负担减下来了。
今年以来,武都区筛选出恶性肿瘤等13个病种纳入慢性病救助管理,对筛查出的2402名慢性病患者,由区、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组成的签约团队进行签约服务管理,对慢性病患者进行跟踪管理和干预、诊疗服务。
在对慢性病的救助中,主要采取“4+1”模式。一是档案管理,由村医对患病贫困人口的基本情况、疾病种类、治疗情况、用药情况及医疗救助情况等,全部录入电子档案,建立个性化诊疗手册,并实施动态智能监控;二是签约服务,建立省市县乡村四级服务网络,实行一对四签约服务,即一名患者与一名所在村的乡村医生、一名所在乡镇的专科医生、一名县区的专家、一个省市级该病种的专家团队,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签约医生会定期为贫困患者提供健康知识教育和基本诊疗服务,并指导患者合理用药;三是集中配送,按照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范围内核定的基本用药目录,药物统一采购,集中配送至乡镇卫生院,由乡镇卫生院发放至村卫生室,乡村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送医、送药上门。
而对慢性病救治药品采购所需的费用,由区财政从医疗救助专项资金中支付解决,使患慢性病的贫困群众实现“四个一”的保障服务,即每名贫困群众一份健康档案、一月一访视、一季度一巡诊、一年一会诊。
处方三:编织“两个网络”提升医疗水平
为了让贫困群众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镇,武都区已修建标准化村卫生室共计337所,其中贫困村287所。同时在村活动室、村卫生室,乡镇政务大厅、乡镇卫生院、区一院和区中医院设立1361个健康扶贫政策宣传点。每个村确定了一名干部专抓健康扶贫工作,共将719名乡镇驻村干部转变为健康专干,从而编织起提升乡村医疗水平的“两个网络”。
医疗对口帮扶方面确定嘉峪关市“组团式”对口帮扶武都区。派驻了9名专家组成团队对区两所医院进行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由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一人民医院帮扶武都区第一人民医院,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二中医医院帮扶武都区第三人民医院(武都区安化中心卫生院),签订了帮扶协议同时。组织48名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赴青岛西海岸新区进行了学习培训,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确保贫困群众病有所医、医有所保。
“我们贫困户看病全报销,现在看病有底气了,真正找到了好药方子啊。”家住枫相乡草坪村的尹锦玉向家庭医师杨明双所说的肺腑之言,是武都区实施精准扶贫成果的有力见证。
通讯员 王雯
相关新闻
- 2018-08-31扶贫先扶智——陇南武都区教育扶贫工作侧记
- 2018-08-31兰州市西固区中医院关于射频控温热凝器1台、臭氧治疗仪1台采购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 2018-08-31兰州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多联式中央空调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 2018-08-31兰州市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兰州市区域环境风险评估》编制第三方服务项目第二次公开招标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