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医卫

从“赤脚医生”到“家庭医生” 兰州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18-08-24 09:34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编辑:卜晓峰

  原标题:从“赤脚医生”到“家庭医生”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精心手术

入户问诊

悉心诊疗

  改革开放四十年,恍如弹指一挥间。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大步提升,各项社会事业发生了巨大地变化。医疗卫生事业作为民生之本,承载了太多回忆与期许;四十年来,她的发展脚步太匆匆,虽然不能停下来歇脚,但是终于迎来了梳理、总结的契机。

  改革开放四十年,兰州医疗卫生事业历经数次变革,正沿着一条健康向上的道路发展,这座城市的人民也在这条路上大踏步前行。

  用一串数字记录……改革开放四十年,兰州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成就。从人们健康发展指标来看,婴儿死亡率从1986年的36.75‰减少到2017年的3.08‰,孕产妇死亡率从1983年的107.70/10万减少到2017年的24.91/10万,人均预期寿命在2020年将达到74.5岁。从卫生资源配置指标来看,各类医疗机构数从1978年的824家增加至2017年的2225家,医疗机构床位数从1978年的8920张增加至2017年的26417张,卫生技术人员从1978年的17876名增加至2017年的35251人。卫生机构用房建筑面积从1978年的1.05万平方米增加到2017年的221万平方米。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针对卫生资源严重短缺导致的“看病难、住院难和手术难”问题,兰州市鼓励多渠道筹资、多种形式办医,逐步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办医的新格局。通过公立医院改革,调动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使全市医疗服务规模、条件、水平和能力有了明显改善,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大幅度增加,有效缓解了由于卫生资源短缺造成的“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等突出矛盾。

  城乡:基础设施改善就医条件提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精挑细选的百万余名农民一边卷起裤管下地劳作,一边当起了乡亲们健康的守护者。已退休十年之久的、原榆中县银山乡卫生院院长朱存仁,就曾是中国百万赤脚医生中的一员,这位有着黑红脸膛的七旬老人从医50余载,他的行医道路就像一本书,记载了兰州市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改革开放前夕、改革开放数十载以来的历史变迁。而朱存仁的故事只能算作兰州医疗卫生改革的一个缩影。

  2008年年初,政府解决了朱存仁的身份问题,他成了真正的“公家人”。然而,赤脚医生的经历始终令朱存仁难以忘怀。他说:那段日子是他用青春和满腔热忱浇灌的时光,他永远忘不了乡亲们解除病痛后,报以的真诚笑脸和那一碗热汤面的情意。

  朱存仁说他“盖”过三次房子,第一次是把打磨沟医疗站的三间破房推倒重盖,第二次是1977年到银山乡卫生院当院长后,盖了14间土坯房,最后一次是1992年把卫生院变成了砖混结构的大瓦房。然而,真正的改变是在2005年5月间,农村卫生院、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彻底改变了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面貌。

  十年前,朱存仁退休了。从医数十载,朱存仁见证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从一穷二白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见证了农民群众从医疗知识极度贫乏的昨天,到理性对待生命健康的今天。

  张琳是七里河区居民。以前,她和许多人一样不太信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个感冒都要往大医院跑。之所以对社区医疗机构不信任,无非是人们对其医疗服务质量尚存疑虑。然而,几年前的一次就医经历彻底改变了张琳的想法。她说,那场病来得突然,当体温计显示为38.7℃的时候,她不得不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离家不远的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走进中心,张琳发现这里环境整洁清爽,设有全科、内科和中医科诊室,挂号窗口前没有排成长队的患者。因为不用排队,张琳很快就与医生“面对面”了。少时,张琳就被安排躺在病床上开始输液。在她输液的过程中,护士不时来病房巡视,照顾她和旁边的几位“病友”。后来,护士发现张琳鼻子不通气,就为她冲了一杯感冒灵冲剂。一杯热气腾腾的药水喝下去,张琳顿时感觉轻松了不少。她说,也许当时是心理作用,不过社区医院医护人员细致、周到的服务确实让她感觉很温暖。同时,费用低廉也是她没有想到的,两天的治疗下来,她总共花费了不到100元钱。现在,张琳有个头疼脑热的小病就会求助社区医院。

  血压计、听诊器和注射器,这些被称为“老三样”的设备,是多年前最先进的“武器”。现在,经过标准化建设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B超、X光机、CT等医疗设备一应俱全,毕业于专业院校的医师熟练操作它们,为城乡患者的健康加上了一把保险锁。改革数十年来,就医环境、条件的逐年改善是兰州医疗卫生发展的最大“谈资”。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方便居民享有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兰州市科学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86个,全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社区居民15分钟服务圈体系初步建立。在农村设置乡镇卫生院62家,村卫生室699个,每个卫生院平均配备3名全科医生,每村配备至少1名村医及基本医疗设备,实现了每乡至少一个卫生院,每村至少一个卫生室、每个卫生室至少一名村医的基本保障,已全面消除无医无药村,基本能为全市90余万农村居民提供较为完善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2015年乡镇卫生院全部实现标准化建设,2016年贫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已完成全覆盖,2017年全市村卫生室标建覆盖率达到88%。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费用增加到55元,服务项目由9项增加到了14类55项,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可以免费享受一次健康体检。全市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83%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79%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由省市、县、乡、村四级家庭医生组成的签约团队能为群众提供综合性、连续性和可及性的家庭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送医上门”、“送人就医”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报”全面实施,“因病致穷、因病返贫”的现象得到了极大缓解。

  铭记:在医改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四十年的改革之路,伴随着风浪和起伏,兰州医疗卫生事业历经数次变革,有些瞬间值得铭记。

  1978年12月之后,通过恢复整顿,兰州市实行了党委领导下的院长分工负责制。到1980年,市属医院的治愈率平均达到83.57%,医院的临床工作逐步走向正规,截至1981年,兰州地区卫生机构达到839个,床位9895张,各类卫生人员20898名,并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城乡卫生保健网和一支具有一定水平的医药卫生队伍。

  1983年2月,兰州市卫生系统召开全市医院管理座谈会议,会议研究制定了《关于进行医院全面质量管理的几点意见》等五个文件,文件的实施,加强了兰州市公立医院的管理,对推动兰州市医疗机构管理体制改革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985年,兰州市卫生局在市县(区)三级医疗单位先后推出了行政首长负责制。截至1992年,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875个,其中卫生部门81个,企事业单位711个,私立医院和个体诊所83个,床位总数19467人。1990年,乡(镇)卫生院建成标准化卫生院全部完成,实现了一无(无危房)三配套(房屋、人员、设备)。到2007年,兰州对754个村卫生所中的595所,进行了标准化建设。

  时光荏苒,终于到了2009年,兰州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正式启幕。

  在刚刚过去的五年里,随着医改重点任务的全面落实,兰州市卫生事业取得新的发展,人民群众越来越多的享受到改革带来的实惠,“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群众对医疗卫生行业的满意度不断提升,有多项改革成果值得称颂。

  公立医院改革:将医改推向新高潮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关怀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以“保基本、建机制、强基层”为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市卫生计生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目前,兰州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现了全覆盖。2012年12月,榆中、永登2个县被列为国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第一批试点县,2014年12月皋兰县被列为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第二批试点县,2015年,兰州地区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覆盖。2017年,三县实现了“三增加三下降”,既县内就诊率增加,医务人员收入增加,医疗服务收入增加,药占比下降,医疗费用增幅下降,参保患者个人支出比例下降。

  2017年8月26日零时,值得铭记。兰州市以取消药品加成,破除“以药补医”为标志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顺利推开。全市辖区内共有68家(省级15家)公立医院实行了药品零差率销售,并调整了医疗服务价格,实行了全省统一的医保诊疗目录。综合改革实施4个月,日均医疗收入减少12.93万元,药占比减少1.35个百分点,检查化验收入占比减少2.89个百分点,服务收入占比提高6.06个百分点,门诊均次收费减少12.78元,每床日收费降低53.16元。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建立亦是势在必行。在未来,将进一步理清医院和政府关系,实行政事分开和管办分开,推动医院管理模式和运行方式转变。

  综合改革:多层次多样化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近年来,在综合改革领域中,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医联体建设等备受瞩目。

  市政府于2015年1月15日正式印发了《兰州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分级诊疗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目前,已将市级医院分级诊疗病种扩大到150种+N。

  2017年5月19日是第七个“世界家庭医生日”。随着一份“医联体家庭医生协议书”的签订,标志着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与城关区东岗街道深沟桥社区卫生服务站正式“结盟”,由医院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急诊和医技等专业的专家、医师逾百人组成的“医联体家庭医生团队”将共同守护社区百姓的健康。

  早在2014年,我市西固、城关和安宁区积极探索全科医生家庭签约服务,形成了以“网格化健康管理、团队式签约服务”为核心的签约服务新模式,全科医生与居民家庭建立了一种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长期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综合的健康管理。

  吴俊兰是兰州市二院综合内科主任医师。作为家庭医生,她一口气签下了深沟桥社区和新兴社区卫生服务站辖区内的三个家庭。吴俊兰和社区的高血压病号辛叶先老人分别在“服务协议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身体有啥不舒服,您可以随时跟我联系,这上面有我的手机号。”吴俊兰指着协议书对辛叶先说。

  2017年,市卫生计生委等6部门联合制定了《兰州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对全市家庭医生签约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全面推进实施“1+1+1+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新模式。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群众在家门口拥有了自己的“健康管家”。截至目前,对有病看不了、看病就医难的贫困患病人群,家庭医生团队主动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成了3.19万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签订,签约率98%;完成转诊服务120人次,送医上门10623人次、送人就医334人次,完成兜底保障566人次。在确保患者及时得到救治的同时,先看病后付费、“一站式”结报服务、“10元85%报销政策”、医疗救助3000元兜底政策有效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合规医疗费用报销自付比例已降至15%。切实解决了贫困人口的就医负担,提高了脱贫攻坚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2017年7月18日,兰州市乃至甘肃省首例新农合跨省就医联网结报在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完成。短短几分钟,来自陕西汉中住院患者的家属唐先生(化名)就在医院设置的新农合跨省就医联网结报窗口办理了结算手续,他只缴纳了父亲住院费用的自付部分,其余均由医院先行垫付。无论是对于身处外地的甘肃患者,还是在甘居住的外地患者,新农合跨省就医联网结报政策最显而易见的益处就是患者及家属“少垫钱、少跑腿”。

  今后,兰州市的医改工作要坚持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树立大健康理念,继续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为原则,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以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为目标,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持续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精彩推荐

  • 脱贫攻坚看甘肃丨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 甘南迭部奏响“精神扶贫”交响乐(图) 脱贫攻坚看甘肃丨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 甘南迭部奏响“精神扶贫”交响乐(图)
  • 让诗意栖居大漠沙地——2018首届中国·民勤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开幕(图) 让诗意栖居大漠沙地——2018首届中国·民勤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开幕(图)
  • 脱贫攻坚看甘肃|宕昌哈达铺 :“红色”引领 培育出绿色产业 脱贫攻坚看甘肃|宕昌哈达铺 :“红色”引领 培育出绿色产业
  • 脱贫攻坚看甘肃丨迭部县黑扎村:土蜂养殖开启“甜蜜”脱贫路(组图) 脱贫攻坚看甘肃丨迭部县黑扎村:土蜂养殖开启“甜蜜”脱贫路(组图)
  • 脱贫攻坚看甘肃|迭部县黑扎村:土蜂养殖带动贫困户“甜蜜”脱贫(组图) 脱贫攻坚看甘肃|迭部县黑扎村:土蜂养殖带动贫困户“甜蜜”脱贫(组图)
  • 图解:【脱贫攻坚看甘肃】平凉篇 一户一策精准发力助农脱贫 图解:【脱贫攻坚看甘肃】平凉篇 一户一策精准发力助农脱贫
  • 图解:【脱贫攻坚看甘肃】平凉篇  一户一策精准发力助农脱贫 图解:【脱贫攻坚看甘肃】平凉篇 一户一策精准发力助农脱贫
  • 【陇人相】缉毒一线三十载 铁肩热血铸警魂(图) 【陇人相】缉毒一线三十载 铁肩热血铸警魂(图)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迎接甘肃省第十四届运动会 临夏准备好
2   甘肃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十三次主
3   【史敦宇敦煌壁画复原精品展】晚唐藻井
4   【史敦宇敦煌壁画复原精品展】晚唐舞乐
5   【史敦宇敦煌壁画复原精品展】初唐舞乐
6   【史敦宇敦煌壁画复原精品展】晚唐舞乐
7   李荣灿在调研北环路滑坡情况时强调:争
8   【史敦宇敦煌壁画复原精品展】北魏药叉
9   【史敦宇敦煌壁画复原精品展】中唐舞乐
10   【史敦宇敦煌壁画复原精品展】晚唐舞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