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水保土“秀”出绿水青山——平凉市庄浪县加大生态治理纪实
【专题】“改革开放40年新变迁 脱贫攻坚看甘肃”2018全国百家网媒扶贫攻坚典型宣传活动
原标题:蓄水保土“秀”出绿水青山——庄浪县加大生态治理纪实
本报通讯员 李顺民
盛夏时节,庄浪县满目绿意。梁峁之上,一道道绿色林带,随着山势蜿蜒远去,不时还有七彩山鸡从路边的草丛中跳过。沟谷深处,一湾湾碧水好像翡翠镶嵌在沟底,让沟谷充满生机。
曾经荒山秃岭的庄浪县,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生态治理,如今“秀”出了绿水青山。
三道防线花大力气蓄水保土
地处黄土高原的庄浪县,九成是山区。全县梁峁402个,沟壑2553条。新中国成立之初,梁峁沟壑间的树木稀疏可见。因为贫困,山上的草皮被村民铲回家烧饭取暖。长此以往,一道道梁峁仿佛被“剃了光头”,鲜有绿意,满眼苍凉。
失去了林草拦蓄,每逢降雨,千沟万壑洪水肆虐,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水土流失得不到治理,任由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长此下去,必定会危及家园。
1982年,庄浪县采取乔木和灌木搭配的模式,乔木以油松为主,灌木以沙棘为主,在全县402个梁峁建成防风林带,为全县生态治理构筑了“第一道防线”。
梯田建设是庄浪县治理水土流失的“第二道防线”。1998年,庄浪干部群众历经34年把庄浪县打造成为中国梯田化模范县,地修平了,曾经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1992年,庄浪县又开始着手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在沟道里夯筑淤地坝,植树种草,全县林草植被覆盖率达到27.3%,成功构筑了保持水土的“第三道防线”。
通过构筑蓄水保土的“三道防线”,庄浪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8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77%,每年拦截泥沙761万吨。县里出现了“水不出田,泥不下山,常年无洪流,旧貌变新颜”的可喜变化,40年没有发生重大洪水灾害。
拦泥蓄水改善农民生产生活
雨水降落梁峁,梁峁上的防风林带可以拦蓄水流。雨水降落梯田,会直接渗入田间。但雨水降落到沟道,怎么防止水土流失?
起初,庄浪县在沟道里规划建设淤地坝,目的是淤积泥沙,最终形成耕地,可供耕种。但县里的淤地坝建成运行25年都没有淤积成耕地,反倒蓄有了充足的水源。
这是因为梁峁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治理,冲刷到淤地坝的泥沙越来越少,淤地坝由最初的淤积成地功能转变为蓄水功能。
现在,庄浪县在堡子沟、庙龙沟等15个较大流域内累计建成淤地坝63座,坝库总库容2038万立方米,目前蓄水1200万立方米。据测算,淤地坝现有的蓄水量完全能满足全县群众一年的用水需求。
利用淤地坝的蓄水,庄浪县建成了3处人饮补水工程。来到庙龙沟流域所属的孙渠骨干坝附近,可以看到一处建成投用不久的人饮水源补水工程。工程管理人员介绍说,每遇干旱缺水的年份,就开闸补充水源。
在村民邵志红的苹果园里,他打开开关,铺设在果园里的塑料滴管流出源源不断的清水。邵志红指着不远处牛沟淤地坝说:“果园灌溉所需的水源就是从那个坝里抽上来的。正因为看中了牛沟淤地坝配套的提灌工程,便于梯田灌溉,我才选择在这里流转460亩耕地,用来经营家庭农场。”目前,全县依托淤地坝水源建成提灌工程15处,可灌溉梯田1.2万亩。
生态修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农闲时间,南湖镇庙岔村农民杨守乾就在离家不远的堡子沟1号淤地坝上垂钓,他坐在茂密的芦苇荡旁边,一群野鸭就在不远处的水面上悠闲自在地浮游。淤地坝开始蓄水之后,周边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飞鸟明显增多了,每到夜晚,还有山鸡在村民的屋檐下栖息过夜,展现出一幅幅人与动物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现在一到夏天,牛沟淤地坝附近常有一些游客的身影,他们白天在淤地坝上休闲垂钓,夜晚露营留宿,全身心地感受亲近大自然。游客们表示:“这里青山绿水,空气新鲜,在这里度假格外惬意。”
同样吸引人的还有榆林沟,清晨,一片雾气笼罩着榆林沟谷,让这里平添些许神秘色彩。人们不禁疑惑:“沟谷里怎么会有雾气?”原来,沟谷里有水坝,雾气是从水面升腾而起。
云雾缭绕的梯田美景更吸引了很多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气候的改善,更让处在榆林沟流域内的柳梁乡雨量充足,小麦产量也逐年提高。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庄浪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共同治理,通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走出了一条“山顶乔灌戴帽、山间梯田缠腰、地埂牧草锁边、沟台果树围裙、沟底坝库穿靴”的生态治理之路。
相关新闻
- 2018-05-17甘肃庄浪县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构建生态家园纪实
- 2018-05-11苦心培育“金种子”——平凉市庄浪农业技术人员
- 2018-03-23平凉崇信县、庄浪县学习全会精神 强化核心意识
- 2018-02-08平凉市庄浪县“百姓宣讲”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