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时政

【三年决战奔小康】驻村帮扶战犹酣——在东乡县那勒寺镇李牙村蹲点记

2018-06-14 07:41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原标题:【三年决战奔小康】

  驻村帮扶战犹酣

  ——在东乡县那勒寺镇李牙村蹲点记

  记者 王睿君

  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驻村工作队就是“冲锋员”: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他们始终忙碌于田间地头,穿梭于农家小院,访民情、办实事、谋发展、惠民生……与群众日夜奋战,凝聚成一股强大合力,在打好脱贫攻坚战的第一线贡献力量。

  临夏,干旱缺水,生存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薄弱,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三区三州”地区之一,也是我省脱贫攻坚的主阵地。

  近日,记者走进临夏州东乡县那勒寺镇李牙村,记录下当地驻村干部开展帮扶工作的一个个镜头。

  脱贫政策的“讲解员”

  出东乡县城向东南方向行驶6公里,便来到了那勒寺镇李牙村。虽然距离县城不远,但这里已是大山深处,村委会门前4米宽的通村公路是村民和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

  10个月前,临夏州委宣传部干部马学良被选派到李牙村任第一书记,带领村干部和村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自此,马学良又多了一个身份——驻村干部。

  针对近期县里实施异地搬迁工程,而李牙村还有几户贫困户不愿参加的情况,一大早,马学良便召集村两委班子成员开会,决定与村干部一道入户走访,并就各家情况进行劝说。

  “群众一定有自己的难处,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政策讲清楚,动员大家按期搬迁。”在入户的路上,马学良不停地叮嘱道。

  村民赵十二巴因妻子常年患病,两个孩子年幼,家中缺乏劳动力,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虽说家里的住房已属C级危房,但面对异地搬迁,赵十二巴依然犹豫不决:“搬到县城后,种地就不方便了,也没有其他收入,不知道该怎么生活。”

  “选择搬迁的话,按照政策,一分钱不出就能住进县城90平方米的房子里;选择留下的话,则必须改善住房条件,除了政府补贴之外,一家4口每人还要再交2500元,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村支书赵黑牙解释道。

  “政府早就考虑到异地搬迁后群众的收入问题了。我们打算将大家就地劳务输转,安置在县城的餐馆、酒店、企业等地方,不但干活轻松了,收入也比种地高很多。”马学良接着向赵十二巴解释。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劝说,赵十二巴一家动了心,决定接受村干部的建议,按预定时间搬迁。

  整个上午,马学良和村干部共走访4户。每走进一家,他们都耐心细致地向群众讲解脱贫政策,打消群众心中的顾虑,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驻村干部对帮扶政策了然于心,他们用朴实的语言讲给老百姓听,大家都能听得懂,也更容易接受。”70岁的赵德前老人说。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助推器”

  走进李牙村村委会的院子,一幢崭新的办公楼让人眼前一亮。在办公楼二楼会议室的墙上,整齐地张贴着“十九大精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支部建设”“驻村工作职责”等内容。

  谁能想到,一年前,村委会连个像样的大门都没有,办公楼里墙皮脱落,办公桌椅还得靠村委会成员从自家搬来。

  去年10月,经马学良协调,临夏州委宣传部出资将李牙村村委会翻新改造,并配齐了办公设备。

  5月9日下午一上班,马学良便和全村30多名党员在村委会会议室里召开专题学习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自去年10月至今,像这样的专题学习会,李牙村已召开10次。会上,马学良不仅向全村党员传达党的路线方针,还讲解各类脱贫政策。“自从村里来了工作队,每月都开学习会,这极大地提升了我们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发挥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党的政策在基层落实奠定基础。”赵黑牙说。

  党支部担负着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的重任。对此,有着40多年党龄的赵德前深有体会。“农村工作复杂、琐碎,仅凭几名村干部是远远不够的,要靠基层党员去宣传、去推广、去落实。”赵德前说,“作为一名党员,我不但要在会上认真学习,还要在会后将学到的好政策、好声音传递给家人及身边群众。”

  预备党员赵洒力今天第一次参会。会后,他兴奋地说:“我为自己即将成为一名党员而自豪,今后,我要向老党员看齐,在充实自己的同时,发挥引领模范作用,帮助周围的困难群众尽早摆脱贫困,奔上小康。”

  贫困群众的“贴心人”

  马学良上任不久发生的一件事,让赵黑牙记忆犹新。

  2017年9月初,马学良带领村干部在全村248户中开展走访工作,经摸底得知,共有贫困户111户623人,其中包括村民包格吉如家。

  包格吉如一直想为腿部残疾的儿媳办理残疾证,但因不熟悉办理流程,不知道该去哪里办,此事便搁置多年。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马书记立即打电话联系了州医院的大夫,并约好时间,让包格吉如带儿媳去医院做检查,并开具残疾证明。”赵黑牙回忆道。

  拿到医院开具的残疾证明时,包格吉如心里又犯了难,不知下一步该怎么办,忐忑间,他拨通了马学良的电话。“没想到马书记直接说,你拿过来,我帮你去办。”包格吉如既意外,又高兴,“干部们那么忙,还帮我跑腿办事,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激。”

  村委会、乡政府、残联……经过一天的奔波,包格吉如儿媳妇的残疾证终于办了下来。“像你这样,每个群众的困难都要亲自去办,即使把自己累死也办不过来啊!”“你告诉群众,让他们自己来办就行了,干嘛非得亲自跑!”每到一处,总有工作人员好心地“劝”马学良。而在马学良看来,能够帮群众解决困难,就是对他最大的安慰。“这些事对我们来说是小事,但对群众来说可能就是头等大事。一年365天,如果我每天都能帮群众办一件事,一年至少能办300多件事,也就能为300多户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马学良说。

  共同奋战了10个月,赵黑牙对驻村干部赞誉有加,“省里、州里的干部来基层工作,让我们看到了机关干部的工作作风,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我们,带领我们干好、干实基层工作。”

  当被问及驻村是否辛苦时,马学良显得很腼腆。“驻村虽然辛苦,却是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是一次自我提升的过程。贫困户脱贫的时候,我甚至比他们还高兴。”他说。

  后记:

  驻村就是一场“赶考”,农村是“考场”,群众是“考官”,如何在这场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带领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通过采访,记者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一名驻村帮扶干部,只有带着理想、抱着信念、真蹲实驻、真帮实干,才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驻村虽然辛苦,但在马学良这样的驻村干部眼里,让群众脱贫增收,让自己不负韶华,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