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一家老国企的“变”与“不变”
原标题:【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我们的40年】
一家老国企的“变”与“不变”
——兰石集团改革发展启示录
记者 沈丽莉
这是一家65岁的老牌国企。
资历之耀眼可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一五”期间奠定国家工业基础的156个重点项目中的两项合并而成,是共和国最早的石油钻采机械和炼油化工设备生产基地。上世纪80年代前,企业生产的石油钻机产量曾占全国总量的90%以上,创造过上百项“中国第一”和“中国之最”。
这就是被誉为“甘肃工业基石”“中国石化机械摇篮和脊梁”的兰州兰石集团有限公司。
65年里,这家老牌国企在改革大潮中几经沉浮,濒临倒闭,又破茧成蝶。
作为“共和国长子”,兰石集团在“变”与“不变”中谱写着国企改革的华章。
在改变中求生路
1953年,党中央、国务院的目光,聚焦在位于祖国陆域几何中心的兰州,“一五”期间,156个重点项目中的两项——兰州石油机械厂和兰州炼油化工设备厂落户兰州,拉开了我国自主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的序幕。
1958年4月,兰州石油机械厂与兰州炼油化工设备厂正式合并成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这便是兰石集团的前身。
“全国哪里有油田,哪里就有兰石钻采机械;哪里有炼厂,哪里就有兰石炼化设备。”回忆起当年的辉煌,今年59岁的高级技师王兰生仍清晰地记得,1976年他进厂工作时,曾因为这份工作让全家人为之自豪。
然而,企业发展经历的波折,也为王兰生等一批老职工留下一段抹不去的记忆。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从上世纪90年起,兰石同大多数国有企业一样,发展开始陷入困境,连年亏损。到2000年底,已累计亏损3.8亿元,生产经营基本停顿。当时,企业负债率高达107%,欠335户供应商1亿多元,职工7个月没有领到工资。“以前在兰石工作,是十分荣耀的事。可后来那段时间,厂里的男职工连对象都找不到。”王兰生的一句玩笑话中,饱含无奈。
痛定思痛,痛定思变,深化企业改革,寻求体制创新,成为兰石“活下去”的唯一出路。
2001年,兰石集团提出实施“分块搞活”战略,并重点推进以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为重点的体制创新。
同年,中美合资兰州兰石国民油井石油工程有限公司组建及债转股的兰州兰石机械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的组建,为兰石集团主业增长、结构调整及效益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截至2006年9月底,兰石引进了12家外来投资者,相继组建了18个二级公司,4个三级公司,引进资本1.43亿元,债转股1.2亿元;完成员工身份置换2525人,形成了以产权为纽带,以两级法人主体为特征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
五年,濒临倒闭的兰石集团靠着坚定的改革勇气和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活”了下来,不仅做强了主业,也做活了辅业,完成了第一次华丽转身。
在改变中求发展
走出了困境,企业恢复生机,但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企业仅仅是“活着”就可以了吗?对于兰石人来讲,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休养生息6年后,兰石集团实现又一次“蜕变”。
2012年,兰州新区获批为国家级新区,作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成为国家经济转型和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的先导区。同时,与兰石集团毗邻的国家重点交通枢纽——兰州西客站建设拉开帷幕。
面对已经有着60年历史的老旧厂房和装备,以及散乱的厂区布局,拓展物理空间和行业空间成为企业发展亟待解决的矛盾。兰石集团果断做出了整体搬迁的决定:出城入园,到新区去!
事实证明,正是这一决策,为兰石集团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开辟了新的道路。
2013年6月,兰石能源装备产业园在兰州新区开工建设。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出城入园要求,通过参建单位的密切协作,仅用16个月时间,在兰州新区近5000亩土地上投资106亿元,一次建设重型工业厂房及公用设施95万平方米,配套住宅及商业建筑130万平方米,并顺利投产和投用,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兰石速度”。
“国家产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石化产业进入平稳期,如果简单的只在石化行业发展,我们的路只会越走越窄。只有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才能真正赢得市场和先机,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兰石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金明坚定地认为。
在兰州新区出城入园项目快速建设的同时,兰石集团通过“腾笼换鸟”,大力推进老城区开发利用。兰石豪布斯卡智慧城市建设示范项目被列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新开工30项重点工程”。以总部基地、金融保险、商贸会展、电子商务、科研设计检测、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九大现代业态为支撑,倾力打造创新创业中国示范基地和全国智慧城市技术示范样本。
如今,崭新的兰石能源装备产业园,坐拥石油钻采装备、炼油化工装备、换热装备、热加工及新材料、新能源装备、通用机械制造“六大板块”,面向国家重大装备需求,围绕化石能源、新能源清洁高效互补替代利用、农业装备、专用汽车、新材料、海洋工程、生物制造等领域着力开发高端装备。
短短几年间,兰石集团“脱胎换骨”。今天的兰石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以能源装备研发制造为主,智慧城市建设和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协调推进的一主多辅产业格局。拥有兰州、新疆、青岛三个生产基地,洛阳一家石油化工甲级设计院,产品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汽车、农机、高铁、航空航天、核电、新能源等诸多领域,远销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6年集团生产总值、营业收入、装备制造板块新增订货三项指标均突破100亿元大关,提前实现了“百亿兰石”的奋斗目标。2017年,兰石跻身中国机械工业百强第41位,成为甘肃省唯一进入中国机械工业百强的企业。
在不变中求质量
在兰石集团的企业文化手册上,“钻无止境,炼就一流”的企业精神被印在最显眼的位置。钻无止境即钻研进取,永无止境,寓意兰石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勇攀高峰;炼就一流即砺炼图强,造就一流。寓意兰石不畏艰难,敢于竞争,追求卓越。
采访中,记者有一个深刻感受:在兰石集团65年的发展历程中,如果说企业改革是一条显性主线,那么在不断改革创新、务实前进的主线下,还有一条隐性的主线在时刻支撑企业的发展——那就是一以贯之的企业精神。
科技创新,勇攀高峰不曾变。
1997年,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分别授予兰石连续气源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试车台、6000米电驱动沙漠钻机、8MN快速锻造液压机组、CF-62钢制1500立方米大型乙烯球罐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创造了国内一个企业在一届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同时囊括4项大奖的历史纪录。
采访中,记者见到了8MN快速锻造液压机组项目的研发人之一魏运华。1984年,26岁的魏运华被分配到锻热分厂的技术改造项目组。“当时国内总共有两台来自德国的代表行业最先进水平的快锻机,一台在辽宁抚钢,一台在四川江油,我们这个行业,要想赶超别人,设备是关键,可当时厂里买不起,那时我们几个年轻人就想着做一台。”魏运华貌似轻描淡写地叙述背后,是项目组成员长达5年的艰辛付出。1991年,兰石集团国内第一台自制的800吨快锻机投入生产,在行业内引起轰动,快锻机正式成为兰石的一款新产品,也让一项全新的产业在兰石起步,在中国起步。
随后,兰石在800吨和1600吨的基础上又陆续开发出2000吨、2500吨、3150吨、4500吨、5000吨的快锻系列产品。魏运华说,兰石快锻机创造的不仅仅是经济价值,也是我们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们每生产出一个型号,国外同型号产品就会退出中国市场,一步一步从外国人手中将市场夺了回来。今年,魏运华整整60岁了,这位甘肃省优秀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本该“享清福”的年龄,却依然忙碌在销售一线,“销售和技术不能分家,我得给客户介绍我们的优势和技术,并从客户那里了解他们的需求,这样才能制造出让客户满意的产品,企业市场才能进一步扩大。”
回顾兰石集团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的精神内核。
65年来,兰石集团填补了新中国石油化工装备工业百余项国内空白,创造了上百项“中国第一”和“中国之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集团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新引擎、加快培育转型升级的新动能,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集团连续三年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近五年申请专利391件,达到公司以往专利申请总量的3倍之多,连续五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率超过100%。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不曾变。
邹斌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是在8年前,当时他32岁,是兰石集团历史上最年轻的全国劳模。当年,他的师傅金荷英是全国三八红旗手、甘肃省劳动模范。如今,他的徒弟刘云又是全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当工人,只要好好干,就没有能难倒你的活;再复杂的石油钻采炼化设备,都要靠一线技术工人把一个个零件加工出来。”师傅金荷英的话,邹斌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又言传身教给自己的徒弟。
在兰石集团企业精神的指引下,广大职工爱岗敬业、钻研技术,发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已经蔚然成风,不断涌现出一批如阙卫平、王兰生、魏本强、王茂林、刘自飞等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业绩的优秀职工。
九万里风,鹏正举。既要有创新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又要有企业的核心凝聚力,兰石集团正向着优秀的国际化能源装备企业集团的目标迈进。
- 2018-06-14欧阳坚在有关会议上强调 用文化的力量激励甘肃加快发展
- 2018-06-14林铎在2017年度省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讲评大会上强调 着力建好建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为决胜全面小康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 2018-06-13“书香陇原·启智书屋”甘南站公益捐赠活动举行 无限极为孩子们送去爱心物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