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兰州

“输血”变“造血”脱贫不再难 兰州市榆中县武家窑村安置房也建了车库

2018-05-15 08:33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原标题:“输血”变“造血”脱贫不再难 武家窑村安置房也建了车库

  武家窑村安置点的房屋就在村委会的背后,村支书徐友凡每天都能看到工程进展情况。5月8日,记者来到这个北山地区的小乡村进行采访时,安置房已经基本建成,4米的层高,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等级八级。村里考虑建档立卡户早晚要脱贫,还给他们的安置房修建了车库。

  从兰州出发,向东走,大约一个半小时,最后沿着崎岖不平的102县道就可到达距离市区100公里的榆中县韦营乡武家窑村。山风吹过来明显比较冷,海拔2300米的高寒地区,对这里的农作物也造成了极大的考验。徐友凡告诉记者,这里早就不种小麦了,不具备生长条件。全村现在常住人口150户,400多人。其中有16户55人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这其中包括了孤寡老人、危房住户等。因为身体、能力、土地等原因,把这些人输送到县城是不现实的,因此,就地安置对于这些人来说是绝对利好的消息。村民肖世瑞告诉记者,政府安置条件相当优厚,只要肯拆了原有的旧房子就给补贴10万,住进安置房,喝上自来水,就连看病的卫生所也只有一分钟的路程。徐友凡觉得,安置房完全符合建设美丽乡村的提法,以“分期付款、以工代投”的方式解决搬迁对象自筹资金有困难的问题,即:农户自筹部分分两次付清,住房开工建设前交纳自筹部分的10%,完工入住前全部付清,搬迁户家庭劳动力到安置点建筑工地务工代交自筹。记者在安置房工地看到,每户都修建了车库。徐友凡表示,这些人早晚要脱贫,买辆车应该不是问题。

  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村里在乡镇的指导下实施人畜分居。

  说的再多,只有把“输血”变为“造血”,才是脱贫的根本途径。过去村里种植单一的土豆,可是去年土豆4毛钱一斤的价格,让农民感到没有种植的动力。由于高海拔、雨水少等原因,玉米等作物长势也不好,但这里很久以前就有种大蒜的历史,去年,村里成立了合作社,种下了300亩大蒜。种植需要人力,于是向这些贫困户发出“聘书”,犁地、生翻、施肥、铺膜、下种都由贫困户来参与,合作社按照两种模式与这些贫困户合作,可以选择每天至少80元报酬的方式工作,也可以承包土地的方式,参与田间管理。肖世瑞不仅参与了合作社的种植,自己还单独种了2亩地的大蒜。

  记者 孙亚斐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