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生态丨接力播绿37年 三代“愚公”造林贡献不可估量(图)
原标题:接力播绿37年 三代“愚公”造林贡献不可估量
第二、三代治沙人。
岁月不饶人,第一代治沙的六老汉逐渐退出了治沙队伍,但他们的后代相继拾起接力棒,沿着父辈们的足迹,治理好八步沙,又瞅向黑岗沙,再进军铁路高速公路及油气东输管道通道绿化工程,三代“愚公”接力播绿的精神,创造了难以估量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让绿色向沙漠加速延伸的同时,也诠释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强不屈、繁荣兴旺的韧劲与毅力。
1第二代治沙人身上也有股子拼劲
按照六老汉当初约定,不论谁走了,每家人都要有一个人去继承父业。郭老汉的儿子郭万刚、贺老汉的儿子贺忠祥、石老汉的儿子石银山、罗老汉的儿子罗兴全、程老汉的儿子程生学、张老汉的女婿王志鹏,逐渐成了第二代治沙人。
郭万刚当时在人人羡慕的供销社上班,父亲生病干不动时,让他辞了工作来种树,他开始不愿意,到后来,看着树木渐渐长大,他也舍不得走了,现在他已接班肩负起八步沙林场厂长职责,在黄沙窝里一干就是35年。
1993年“5·5”特大沙尘暴中,正在林场巡护的郭万刚和罗老汉从没见过如此遮天蔽日的怪风暴,先是在崖湾下躲藏,嘴、鼻子、耳朵里灌满了沙子。沙尘暴过后,扬风搅雪接踵而至。被风暴飘雪吹晕的二人在沙漠里迷失了方向,到处乱转。满是沙土的衣服经雨雪冲刷和浸润,几乎变成了盔甲。途中遇到一个走亲戚的村民,二人怪异的形象竟把对方的骡子给惊跑了,还以为碰到了什么怪物。待二人好不容易回到家中时,家人早已急得哭过数次。看护林场的几十年里,郭万刚他们被人打骂嘲笑过无数次,但他们都隐忍了。
为了管护好黑岗沙治沙成果,年轻的石银山带着3个人长期坚守在远离林场25公里远的护林站上。白天跑前跑后调树木,平沙挖坑栽树苗,晚上还要巡查劝退放牧群众。2005年秋天,石银山双腿患上了严重的湿疹,疼得走不成路,但他只在家里休息了3天,又拄起拐子走进了沙漠。护林站的小屋子也见证了这个年轻人独自度过的6个春节。“那些个夜晚和春节里,真的是寂寞孤苦,让我终生难忘,但为了实现父辈们沙漠变绿洲的愿望,吃再大的苦受再多的累,我也心甘情愿。”石银山如此告诉记者。
2黑岗沙绿化规模已超过八步沙绿洲
治理好八步沙之后,郭万刚等人并未罢手。2003年,他们又将眼光锁定在距八步沙25公里远的黑岗沙、双槽、漠迷等三大沙漠,开始防沙治沙的“二次创业”。这些风沙口地区不但直接侵害着黄花滩4万多移民的生产生活,还会对已退入风沙口第二线的八步沙生态环境重新构成威胁。
郭万刚带着百余乡亲早晨7时起床,坐着三轮车一路颠簸一小时赶到黑岗沙,午餐就在沙漠里啃饼子,下午6时收工回家。先埋压麦草方格沙障,再在网格内植树种草。有时树苗刚栽下,一阵狂风刮过,小树苗就会连根拔起。他们不灰心不气馁,拔起来重载,一次、二次、三次……一个秋季,林场就组织群众栽种苗木上百万株,完成治沙一万亩。经过三个春秋的连续苦干,终于完成了黑岗沙的治沙任务,共种植柠条、沙枣、花棒、梭梭、白榆等各类灌木360万株。
六老汉后代们在治沙现场搭建的窝棚里坚持度过了十几个春秋,完成治沙造林6.4万亩,封沙育林11.4万多亩。如今,黑岗沙绿化规模已超过了八步沙绿洲,成为古浪县沙漠观光的一个风景区。
3四个孙辈中必须有一个人去看护八步沙
今年34岁的郭玺是郭老汉郭朝明的孙子,郭万刚的侄子,算是八步沙的第三代治沙人。郭朝明治沙时,郭玺还没出生。
郭玺告诉记者,爷爷、父亲栽种的树木早已成林,他们敢于治沙、勇于治沙的事迹在十里八村传颂,作为后人自己也感到自豪。爷爷去世前跟他们四个孙辈交代说,四个孙辈中必须有一个人去看护八步沙。大伯郭万刚是近70岁的人了,所以他来到八步沙林场,目的是要接过祖辈的班,继续把林场看管好。如今他已在林场工作三年了,里里外外工作得心应手。
郭玺的任务是护林员,总是披着星星出门,到承包区巡查、看护,中午带着干粮和水,晚上才回到家,每日巡护步行近30公里。
“树木多了,防火风险也增多了,每逢清明节、农历十月一及春节前后,祭奠先人、走亲访友的人很多,我们只能在坟墓附近严防死守,看着村民祭奠完先人,踩灭了火种,我们才敢松口气离开。”郭玺很清楚自己职责的重要性。
4“能过上舒心日子要感谢六位前辈不懈努力”
八步沙生态环境改善后,也吸引来古浪县南部山区很多村民主动申请搬迁至土门镇八步沙组。今年64岁的村民王虎老人高兴地告诉记者:“我们原来住在山区的岘子乡沿土沟村,每家虽然分有三四十亩土地,但在靠天吃饭的环境下,年收入仅1000多元,日子实在穷得过不下去。2002年搬迁至八步沙,全家4口人分了6亩水浇地,种玉米、小麦及其他经济作物,每年收入六七千元,在林场和县上打工收入2万多,住新房买车,生活水平比原来提高不知多少倍。”
“我们搬下山来再也不想回去了,现在山里的亲戚也基本搬出来了,环境好、收入好,心情也好,能过上这样的舒心日子要感谢六位前辈的不懈努力,真的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对我们老百姓来说,绿水青山真的就是金山银山!”王虎感慨道。
村民李廷海也表示,家里有耕地温棚,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到八步沙林场打工,年收入与山区是无法对比的。“以前穷,缺吃喝缺烧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也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了,破坏林木的现象也明显减少了。”王虎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信心。
5“八步沙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难以估量!”
比起第一代治沙的六老汉,第二代的治沙人从当年“义务治沙”保家园,逐渐开始转变成如今“工程治沙”富家乡。随着国家对生态治理力度加大,具有丰富治沙经验的第二代八步沙治沙人承担了更多的治沙任务。他们抓住一些国家重点工程在林区实施的机遇,热情服务项目单位,先后参与了干武铁路八步沙段防沙治沙工程,银川双塔高速公路及省道308线八步沙段通道绿化工程,西气东输、西油东输八步沙段水土保持暨生态恢复工程,金川-武威高速公路通道等绿化工程。2015年,又承包了甘肃内蒙古交界的麻黄塘治理任务,管护面积15.7万亩。不仅扩大了治沙队伍,也增加了林场职工及周边农民的收入。
很多去过八步沙林场的人都在关心着这样一个问题:三代人37年造林贡献到底有多大?郭万刚答复说,现在八步沙林场管护面积达31.75万亩,封沙育林(草)21万亩。累计栽植各类沙生苗木2700万株,林木蓄积量达到3万多立方米,林业专家估算价值早已超过亿元,完全是一个沙漠“绿色银行”。莽莽林带还使古浪县风沙线后退了15公里,保护住了土门等3乡镇5万人家园及10万亩良田(包括从南部山区迁来的一千余人口),当地区域气候得到了部分改变。按每亩农田每年增加收入50元,每亩林地每年生产鲜草及薪柴300公斤计算,八步沙林场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更是难以估量!
文/图 记者 梁峡林 实习生 黎霞
- 2018-05-09陇原大地短期内多降水大部气温明显下降
- 2018-05-03【陇原工匠】王玉明:35年刀尖上的完美传承 成就国家级制砚艺术大师(图)
- 2018-05-09【陇原史话】周先祖在陇东对农耕文化的贡献(图)
- 2018-05-09陇原生态丨六老汉三代人 缚住“八步沙”荒漠变绿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