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奋斗 我幸福】刘世杰:矿山充填战线上的“创客”
【专题】2018中国西部创客节【专题】改革开放40年 喜看陇原巨变
原标题:【我奋斗我幸福】刘世杰:矿山充填战线上的“创客”
记者 谢晓玲
“他有自己的‘宝典’呢!”近日,在金川集团公司龙首矿百米井下采访科技创新能手刘世杰的典型事迹时,工人师傅们调皮地对记者说。
“什么‘宝典’?”记者好奇地追问。
“他呀,能吃苦,爱钻研。过去为了多学点技术,他主动向老师傅们‘献殷勤’;有急难险重的活别人都是能躲尽量躲,他却总是抢着干,并且把‘偷学’来的技术和破解难题的关键点随手记在小本子上,久而久之就成了可以随查随用的‘宝典’。”
1991年7月,从部队退役的刘世杰被分配到金川集团公司龙首矿采矿三工区从事矿山井下凿岩爆破和矿山充填等工作。在矿山井下艰苦的一线岗位奋战了近30年后,没有文凭的刘世杰,成了工人师傅们最依赖的技术专家。
“这人能着呢!新设备、新工具来了,他照着说明书就能学会操作和保养方法。对这些设备和工具,他是越熟悉越爱惜,就像自家宝贝似的。”
“他爱学习,工作间隙别人休息,他就抽空翻资料、画草图,一刻也不闲着。”
“想到一个新点子、遇到解决不了的新问题,他就随手记到小本本上,下班了查资料找解决办法,上班了再反复试验。有些好办法都是他琢磨了一两年、试验了几十次上百次才成功的。”
“充填管6米,管口磨损较快,如果坏了需要6个人花好几个小时才能完成更换。他发明了管路保护装置,在入口处加了3米长的短截,如果管口磨损了,只要把短截换下来就行了,省时省力省材料,一年能节约成本500多万元。”
“过去我们的深井充填管路经常堵,他发明了分水连洞充填管路疏堵办法,使采场水患减少了80%,平均每班能节约2个工时不说,一年还能节约水费60多万元、节约管材成本300多万元。”
“他发明的充填料浆取样装置,既能随时提取料浆样本,并且均匀性、人员安全保障率均达100%;研发的空膛补灰充填装置,解决了补灰量难以控制和深井垮塌溜井井壁的混凝土浇筑难题;研发的充填钻孔拔管、校正装置,解决了钻孔易磨损的问题,年节约钻孔修复费用10多万元……”
聊起刘世杰的发明创造,工人师傅们兴致勃勃,你一句、我一言,故事多到讲不完。
龙首矿宣传科的刘宇介绍说,这些年由刘世杰主创完成的职工技术创新项目35项,参与的科研项目2项,个人取得8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明专利,还有5项正在申请专利。他总结的“一水二风三联动”先进操作法荣获“公司第六届职工技术创新先进操作法”;《深井采矿充填中瓶颈问题的研发与应用》项目,在第八届国际发明展上摘得“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与“卓越创新奖”两项桂冠,年可节约充填成本800多万元。
由于酷爱发明创造,刘世杰被工友们亲切地誉为矿山充填战线上的“创客”。
为了培养更多“创客”,刘世杰牵头创建了“井下充填班班组创新园地”,手把手向年轻人传授安全规程、操作技能、工艺流程、维修经验,带动一大批年轻人积极投身创新实践。
在参与公司重点科研项目“粗骨料充填项目”时,他组织班里成员利用充填间隙完成了在老坑试验的管路安装工作。在长达8个月的试验过程中,他常常工作到很晚才下班。
遇到紧急抢修任务,在井下连续奋战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小时对刘世杰来说是常有的事。有时,一身疲倦的他为了不打扰家人休息,索性和衣躺在排班室的长条凳上休息。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近几年,刘世杰又参与到公司“止滑、减亏、增盈”的重点科研项目——“固结粉代替水泥充填”项目中,并取得了用固结粉100%替代充填水泥的重大突破。刘世杰满怀信心地说,试验成果推广应用后,公司的矿山充填成本将大幅降低,成为矿山生产充填工艺中的历史性突破。
- 2018-01-23甘肃省将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
- 2018-01-23甘肃省将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
- 2018-01-17甘肃省安监局召开非煤矿山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试点推进工作座谈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