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人物

专利等身的仪表工——金川镍钴研究设计院杨秉松

2018-03-05 08:23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原标题:专利等身的仪表工

  高温氧化还原电位电极、矿浆浓度计、有色湿法冶金特种PH/ORP测量控制仪……走进金川镍钴研究设计院杨秉松的创新工作室,只见一项项发明成果整齐陈列,摆满了整间屋子。

  1988年,从技校毕业的杨秉松进入金川集团公司,成为冶炼车间一名普通的仪表工。从小酷爱发明的他很快对被誉为自动化“神经中枢”的仪器仪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与这些精密仪器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喜欢跟各种仪器打交道,它们就像战士手中的枪。如果因保养不到位而打了败仗,不仅是我的失职,更是我的耻辱。”说起自己保管、维修的那些仪器仪表,杨秉松顿时神采飞扬。

  在维修维护仪器仪表时,细心的杨秉松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一一列在本子上。随着问题的增加,杨秉松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储备越来越难以胜任工作,有许多难题无法解决。

  为了及时补充专业知识,杨秉松想方设法收集相关书籍,从基础的数学、物理、化学知识开始学起,一块一块啃下硬骨头,直到攻克了高难度的自动化技术专业知识。

  “看书让我进步很快,虽然我的学历不高,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自学,我敢说自己已是金川集团公司仪器仪表方面的专家!”杨秉松的自信源于他翻旧的上千册书籍,而正是他身上的这股刻苦钻研精神,让工人身份的他破格进入了人才济济的科研单位——金川镍钴研究设计院。

  一个十几厘米长的感应器——高温氧化还原电位电极是杨秉松这些年来最自豪的一项发明。

  200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杨秉松陪同日本专家在金川集团公司参观。看到金川集团公司生产一线的情况后,日本专家肯定地说,不会有一个感应器能适应这里的高温。

  正如日本专家所言,即便是工业强国德国、瑞士生产的感应器,也只能在80℃的环境中工作,而金川集团公司生产一线的工作环境高达110℃,这对金川集团公司生产极为不利。

  从此,不肯服输的杨秉松“较上了劲”,开始致力于耐高温感应器的研究。

  杨秉松自费去大专院校、研究院所请教。2003年,他又把家里的地下室改造成实验室,用高压锅创造高温条件进行实验。

  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

  终于,经过9年的坚持,杨秉松的地下实验室内终于诞生了能在140℃的高温环境中工作的感应器。

  天道酬勤,29年间,杨秉松共获得专利授权26项、软件著作权36项,公开发表论文4篇。多项专利技术已实现了产品化,产品销售到金川集团公司、华友钴业、恩菲公司,2014年以来创造利润220万元;研制的仪器仪表应用于金川集团公司生产一线后,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800多万元。他的发明专利“有色湿法冶金特种PH/ORP测量控制仪的研制和应用”,获得第九届国际发明展览会“发明创业奖·项目奖”金奖。

  从工厂到研究院,凭借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勤奋,杨秉松一步一步地从“土专家”成长为名副其实的高科技专业科研人才。

  甘肃日报记者 谢晓玲 通讯员 赵超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