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问责整改带来新变化 压实责任换来“绿色重生”
原标题:甘肃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问责整改带来新变化 压实责任换来“绿色重生”
“我没有履行好职责,受到党内警告处分,教训刻骨铭心。我切实整改,以新的精气神做到真正守土有责、履职尽责。”甘肃省祁连山东大河自然保护站站长杨开恩被问责后,主动作为、敢于碰硬,全力以赴投入到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永昌县境内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整改工作中。
去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发出通报。甘肃对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问责整改工作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全面深入学习通报精神,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逐条进行对照检查和反思,举一反三,直面矛盾,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办法。在此基础上,省委和省政府对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再通报,不遮掩、不护短、不回避,更具体地提出了工作要求。省纪委专门组织力量,形成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责任追究分析报告》,从违纪事实、责任认定、问责依据等方面对此案进行了深入分析,引导党员干部认真汲取教训,树牢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
截至目前,甘肃省先后有100名党政干部受到问责,其中副省级干部3人、厅局级干部21人、县处级干部44人。问责范围之广、人数之多、力度之大,在甘肃尚属首次。同时,该省举一反三,对中央环保督察移交的其他问题线索,也进行了严肃问责,116名党员干部被问责处理。
在此基础上,甘肃省先后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省政府常务会和专题会议20多次,研究整改举措。省级领导先后15次带队检查,深入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区域和厂矿村社基层一线,协调解决具体问题。省纪委牵头成立环保督察问责工作组,扎实开展中央环保督察移交问题调查核实工作。截至目前,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中46项年度整改任务全面完成。
据介绍,祁连山自然保护区144宗矿业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基本完成,其中已完成注销式退出61宗,扣除式退出1宗,剩余82宗正在推进分类退出;42座水电站全部完成分类处置,25个旅游项目完成整改和差别化整治。
考核是“指挥棒”,也是“风向标”。甘肃省加大环境问题整改督查考核力度,2017年组织开展2轮专项督查和6轮明察暗访,督促有关地方和部门按时间节点抓紧整改。出台了《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加大自然保护区问题整改工作的考评。
不久前,甘肃出台《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意见》,提出将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循环农业等10类重点产业,着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释放出推动绿色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强烈信号。
据了解,甘肃还以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为契机,划定祁连山地区生态保护红线,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制定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并启动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立国家主导、区域联动的生态保护管理新体制。
今年,甘肃省将紧盯问题清单、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举一反三持续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继续强力推进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整治,通过注销、扣除、补偿等方式全面退出矿业权,解决林草“一地两证”问题,搬迁核心区农牧民59户212人,减畜6.18万羊单位,完成10座水电站关停退出阶段性任务,加快推进4个差别化整治的旅游项目规范管理运营。同时,全力做好全省自然保护区问题的整改工作,确保按时间节点保质保量整改到位。
“各级党组织要汲取深刻教训,对贯彻不力的该问责的要坚决问责,切实担起政治责任。”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铎表示,对负有责任的党员干部严肃追责,是为了把正确导向树立起来,压实责任、激发动力,形成强大执行力。
咬定绿水青山,就有金山银山。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绿色经济,用经济发展的成果反哺生态保护,甘肃正努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甘肃。在国家首次发布的绿色发展指数排名中,甘肃省位列全国第16位、西北第1位。
(本网报道组 王彬)
相关新闻
- 2018-02-09祁连山张掖段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整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 2018-02-09祁连山张掖段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整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 2018-02-07【环保整改进行时】古浪县完成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整改任务
- 2018-02-05美丽“冻”人 祁连山下上演冰雪“瑜伽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