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甘肃剪纸:中国剪纸北方派的重要代表
原标题:甘肃剪纸:中国剪纸北方派的重要代表
叶长友戊戌年的剪纸作品被《读者欣赏》杂志封面刊用。
《抓髻娃娃》/史婷作品
《歌唱春天》系列之六/何霞作品。首席记者雷媛 翻拍
在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美术中,于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剪纸,是存活地域最广、承传在各地域、各层面的传统美术形式。
都说剪纸是剪刀的艺术,纸的文化,民俗的图像,人的灵魂。一张纸,一把剪刀,剪出的是老百姓千千万万种心愿,是他们对天地万物的独特理解和美好生活的信仰。
甘肃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剪纸伴随其悠久的发展历史传承了千百年,甘肃剪纸作为中国剪纸北方派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剪纸艺术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1一场剪纸艺术精品展
1月初,甘肃艺术馆做了一场“民风·民韵·民萃——甘肃剪纸艺术十人精品展”,封尘专程去看了这个展览。作为省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封尘关注研究的“非遗”名录庞杂,剪纸就是其中之一。
10位民间艺人的100余幅剪纸作品,带给封尘最深的触动,就是她在民间艺人的作品中看到了他们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是艺人们对自己手艺的自信,还有对自己文化理解的自信。”
平凉何霞的《歌唱春天》系列共6幅作品,这一组作品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剪纸,散发着一股子抽象派意味。耳目一新的还有,何霞是用一首短诗对作品进行了诠释——我用尖刀扎进自己的心脏/鲜血喷涌之时/我的歌声惊艳了整个春天……
“在固守原始母体素材上进行变异,作品呈现了新的造型与强烈的个人情感,这是剪纸艺术流变过程中往高走的一个方向。”不止于何霞,封尘说这是新时代中甘肃剪纸日益显现出的一种变化。
抓髻娃娃是甘肃剪纸艺术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艺术形象。这是个富有美好寓意的形象,民间传说中的抓髻娃娃本领高强,能镇住妖魔鬼怪,还能让人们多子多福,一直以来在民间极受喜爱。
兰州史婷的参展作品就是妇孺皆知的《抓髻娃娃》,它们是一幅组图,“抓髻娃娃”位于画面中心,在奇花异草的簇拥下,他手持象征富贵的牡丹花,两只寓意长寿的小鸟在空中飞舞,给画面增添了雍容华贵的喜庆气氛。作品应用了左右对称和上下呼应的构图,使画面更加饱满充实。
“我的这几幅作品在技法和选形上都有所不同。在技法上,我的作品粗细结合,既有精细之处,还有粗犷古拙之美。造型上,作品不但有左右对称,而且上下呼应,剪纸的元素符号应用也比较广泛,在传统的基础上再次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组作品是我本人的代表作。”这一次史婷共有10幅作品参展,分了四组,每组作品风格不同。其中,抓髻娃娃、护生虎以及狮子是庆阳剪纸的代表作,其他两幅彩色剪纸主要呈现的是剪纸的元素符号。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年来,随着全省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剪纸传承人。
封尘说,平凉的何霞、李敏贤;兰州的史婷;庆阳的马路、张锐利、张雪峰;定西的付忠民、李淑兰;张掖的周玉梅和王建华等10位优秀剪纸传承人代表,均是近年成长起来的优秀传承人,是继甘肃剪纸艺术大师祁秀梅之后的一批优秀剪纸新人,虽然此次这10位艺人的剪纸作品只能展现庞大的当代甘肃剪纸艺术的冰山一角,他们的作品继承了传统剪纸文化精髓和美学观念,反映的是新时代陇原生活及民风民俗的繁荣发展,集中体现了剪纸艺术在新时代的发展和创新,这是民间文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种有效尝试。
2源远流长的剪纸艺术
传统剪纸源远流长。早在《吕氏春秋·览部》中就有“剪桐封国”的记载:周成王剪桐成圭,赠予胞弟叔虞并封底唐国。这可谓是有关剪纸活动的最早记录了。
宋朝词家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记载了当时临安(今浙江杭州)的170多种手艺行当,比如剪字、剪花样、剪影戏都与剪纸有关。而周密的另一部《志雅堂诗杂抄》中记载了一些剪纸艺人,有“剪诸花样者”,有叫“俞敬之”的擅长剪各家书法字体的人,还有能够“袖中剪字及花朵”的少年。这可能是关于剪纸艺人的最早记载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火焰山阿斯塔那村的北朝至隋唐古墓中,先后出土了七幅祭祀用的剪纸团花,这是中国发现最早的剪纸实物。
关于剪纸的来源,封尘在她的《流光溢彩——甘肃传统美术》一书中有所提及:“一说为‘影’的艺术。黄土高原先民们长期居住《诗经》中所说的‘陶复陶穴’(即窑洞),窑洞这一独特的建筑样式,密闭性很强,除洞口一方外,其他部位绝不会有光线进入。因此无论人还是物,只要站在洞口的位置,都是一个平面的,或者说是以一个剪影的形式出现的。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事物形象最典型的把握,便是对该事物的边缘影像的把握,久而久之,有人琢磨发明了原始的剪纸。”
中国剪纸分为北方和南方两派,北方派的剪纸朴实粗犷、内蕴深邃,南方派剪纸精细、隽秀、玲珑别透。甘肃剪纸作为北方派的重要代表,大致分为:河西剪纸,以兰州、白银、定西、天水为中心的陇中剪纸,以平凉、庆阳为中心的陇东剪纸和以甘南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剪纸。分布在这些地域的民间剪纸纹样与剪纸观念内容极为原始,遗留下来的剪纸原始符号极为古老,许多民间剪纸纹样,被专家学者称为中华民族文化源头艺术形象的再现,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历史实物的“活化石”。
封尘说,像甘肃陇东剪纸艺术中不仅保存下极其丰富的原始图腾文化和古老民俗,而且保存了我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体系、艺术体系和造型结构。民间剪纸艺人的创作从来不受构图、色彩、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是随心所欲地变形装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已故的祁秀梅是甘肃剪纸民间艺人的代表人物,她剪的老虎不是自然形态的老虎,而是意念中胖乎乎的老虎,在民俗中被视为逐妖、祛邪、避灾、镇宅、驱五毒保平安的吉祥物。祁秀梅一生创作了上万件作品,还曾于1988年受邀在中央美术学院讲课。
3融合了南方派的甘肃剪纸
祁秀梅也是史婷的剪纸老师。
史婷出生在镇原,她五六岁就开始学剪纸了,跟着姥姥和妈妈。史婷的姥姥和妈妈常常给村子里的人剪鞋样、枕顶花、鞋垫花、窗花等。
剪纸技艺来自家传,这多少是民间剪纸艺人的一个共同点。何霞亦不例外。“我从小就跟着外婆和母亲学剪纸,老一辈的剪纸都是平凉民间传统的剪纸花样,我是从剪‘燎疳娃娃’开始的,这是平凉当地传承了数千年的剪纸图案,到现在为止我觉得‘燎疳娃娃’剪纸仍然是我剪纸作品中最好看的图案。”
甘肃剪纸题材广泛,但千百年来,最多的还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每一幅剪纸作品所表现的都是老百姓自己对于天地万物的独特理解,更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信仰。史婷说老师祁秀梅的剪纸,最大的特点是充分运用夸张——比如树的枝条、鸟的翅膀、狮的胡须甚至是人的头发,装饰性的弧形线条形成的独特剪纸语言,使得祁秀梅的剪纸作品画面呈现着一种神秘感。史婷觉得这是具有祁秀梅个人符号的东西,不是能轻易模仿的。
每个剪纸艺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艺术符号。这一点上,76岁的叶长友似乎更具代表性。
作为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叶长友的“独门绝技”点染套色剪纸是他在剪纸艺术领域里拓展的一个新的艺术空间。叶长友是扬州人,上世纪五十年代支援大西北来到兰州,他的剪纸手艺也是家传。叶长友的父亲叶坤岗曾是扬州城里出了名的剪纸艺人。
剪纸艺术在明代发展到高峰时期,并且成为一项名副其实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尤其是南方剪纸工艺更为精细,1965年江苏就出土了一把明代正德年间的折扇,竹为扇骨,双层丝棉纸裱成的扇面,用柿汁涂色并有洒金,并且在两层丝棉之间有一幅“喜鹊报春图”的剪纸作品。明代一些戍边将士及其家属将南方剪纸技艺带到了甘肃,将南方剪纸的精细隽秀与甘肃北方剪纸粗狂、古朴的风格相融合,至今在甘肃一些地方剪纸题材还有南方的竹、梅等。
“小时候,我的剪纸风格是南方韵味,在北方生活多年后,又有了北方韵味。应该说,我的剪纸艺术风格是南方剪纸和北方剪纸的融合与杂糅。”剪了60多年,叶长友始终倡导的一个理念就是“老祖宗一代代传下来的东西千万不能丢”,在这个理念的基础上,叶长友最鼓励的就是创新。就他个人而言,他的剪纸技艺获得艺术的延续,是因为他从甘肃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找到了突破口。敦煌文化、彩陶文化、丝路文化……他把蕴含甘肃历史文化的实物,转换成剪纸艺术作品,“在这里有我的二度创作。像我剪的跳胡旋舞的舞伎,在舞伎头饰、纹饰等方面我都做了改变。”叶长友说像这样的改变充斥在他的整个剪纸创作中。
“你(的剪纸作品)要有自己的想法。那样,才能有你自己的作品。”叶长友直言。首席记者 雷媛
相关新闻
- 2018-02-01甘肃剪纸:中国剪纸北方派的重要代表
- 2018-01-08甘肃剪纸艺术十人精品展开展
- 2018-01-08“民风·民韵·民萃——甘肃剪纸艺术十人精品展”举办
- 2018-01-08“民风·民韵·民萃——甘肃剪纸艺术十人精品展”在甘肃艺术馆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