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潭大力推广特色藏中药材种植技术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临潭大力推广特色藏中药材种植技术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记者 赵克加
初冬时节,走进临潭县,在羊永乡羊永村和长川乡长川村中药材种植基地,看到基地内的当归、柴胡、黄芪、党参、大黄、甘草等中药材长势良好,中药材技术人员正在忙着搞培训、解难题……
临潭县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海拔2029—3650米之间,境内有中药材150多种,土壤理化性状优良,耕层土壤肥力良好,是种植优质无公害中药材的理想区域。近年来,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县上加大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步伐,通过扶贫等政策鼓励农民扩大当归、柴胡等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有效提高了农民收入。
瞄准市场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2015—2017年,临潭县实施了《甘南州特色藏中药材种植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该项目的实施遵循“需求驱动,科技引领;政府引导,多元投入;责任明确,协同推进;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的原则,以民生科技需求为驱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发挥“政企研用”联合机制作用,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更多更广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促进可持续发展。由州科技开发交流中心牵头,由临潭县农业技术服务站、临潭县庄稼汉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企研用单位协作和农户共同承担实施。在临潭县八角乡,长川乡镇为示范点开展特色中药材当归、柴胡等的种植推广,确定了覆膜技术、栽培技术、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规程,同时利用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当归温室育苗技术等关键技术,解决了临潭县中药材生产中的共性瓶颈问题。
优化布局规模求效益规范保品质
产业结构调整盘活了农村土地,中药材种植成了临潭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使土地合理流转、集约化经营,还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劳务输转、贩运、客运、商业经济,一些留守妇女、老人也纷纷走入田间地头,锄草、捡药、晒药,为种植户打工,一个月能有1500元左右的收入。
近年来,临潭县把全县的科技致富带头户组织起来,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群众致富增产,中药材种植在临潭县已由“星星之火”逐渐发展为“燎原之势”。至目前,特色藏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示范项目示范种植当归800余亩,柴胡300余亩,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种植各类中药材面积1万亩以上,其中:当归0.6万亩以上,柴胡、黄(红)芪、牛蒡子、唐古特大黄、羌活等中药材种植面积0.4万亩以上。在项目示范种植区地膜当归亩增产106公斤,增产率14.5%;黄芪覆膜亩增产180公斤,增产率28%;实现经济效益650万元,农民增收300万元,示范带动效果显著。该项目在当地的推广应用,对当地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加强培训完善产业链条助农增收
近年来,临潭县通过专家帮带技术人员、技术人员培训种植大户、种植大户示范带动其他药农的形式,推广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形成课题专家—培训中心—果品大户—专业村—合作社—合作联社—龙头企业协调联动的技术推广体系为生产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加快新品种推广力度,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品种选优工作,按照适地适药的原则选育推广优新品种,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不断优化品种结构。
藏中药材推广技术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当归育苗、地膜当归、黄芪覆膜等规范化生产技术应用,解决相关技术难题,延长产业链条,培育壮大中药材产业,保护自主品牌,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进而带动全县乃至全州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和财政增收,促进民生科技项目长效机制的建立,努力实现民“富”县“强”,区域科技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强化,为甘南州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宝贵经验。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