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陇南

【砥砺奋进的五年·喜看基层新变化】“闫山支部+”模式开启村集体经济带贫新实践

17-09-05 10:03 来源:陇南日报 编辑:任磊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专题【专题】砥砺奋进的五年

  原标题:【砥砺奋进的五年·喜看基层新变化】“闫山支部+”模式开启村集体经济带贫新实践

  如何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增强村基层组织功能、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和促进贫困农户增收为重点,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全面发展,这是一个问题,也必然将有答案。成县镡河乡闫山村就是如此,用“闫山支部+”模式,目标直指实现集体经济发展与贫困户增收双赢。

  本报记者 靳淑敏

  闫山村,成县镡河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全村只有129户461人,却分散居住在好几个山头;镡河乡又归属我市25个特困片区之一的鸡峰片区,地处偏远。“偏僻+偏远”,这似乎直接造成了闫山村的贫困。

  带着“偏僻+偏远+贫困”的惯性想象,记者走进闫山村,眼前的景象令人惊讶。硬化的通村路,依山而建的大小广场和花园随处可见;一路上绿树成荫,鲜花点缀,白墙青瓦的村舍,别致整洁的院落,精气神十足的村民,还有村民津津乐道的全覆盖4G网络……

  “原来的村子路很窄,全是硬坑,一下雨就没办法出门,连摩托车都骑不成,电话也打不通,厕所就更不用说了,脏的没地方下脚。现在摩托车每家每户都有,三轮车80%的农户都有,家里有轿车、货车的就有6家。”说起这些,闫山村村主任刘志龙不由地感慨:“这几年的变化,是我们做梦都没有想到的!”

  刘志龙说的“这几年”,是从2013年开始算起的,我市启动了25个特困片区的扶贫攻坚行动,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扶贫进程。通过电商扶贫、产业扶贫、异地搬迁扶贫、驻村帮扶……集结各部门的项目、力量,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突破、补齐短板,让闫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驻村帮扶的干部们,每月都要来两三趟,从制定脱贫规划,到实施道路、危房改造等建设项目,每一项都认真研究,一抓到底。”刘志龙说。

  环境的改变,让闫山村人开始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有时候村上想为大家办些实事,但是没钱就把人难住了!”刘志龙说,他们就想着如何让村集体有钱的同时,也让贫困户增收!于是,以增强村基层组织功能、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和促进贫困农户增收为重点,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全面发展的问题提上了村子的议事日程,“闫山支部+模式”在乡村两级策划者的脑海中逐渐成形。

  镡河乡党委副书记朱晓春参与并见证了“闫山模式”的诞生。2016年9月,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和帮扶下,闫山村党支部投入资金10万元参股并控股,成立了镡河乡闫山村中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股东5人,吸纳贫困户16户,探索出了‘村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运营模式,由党支部入资控股,合作社自主运营,贫困户入股分红。

  在成县镡河乡闫山村中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合作社带贫增收网络体系表。朱晓春给记者详细介绍了表中所体现的三种带贫模式。一是对有养殖经验和技术的贫困户,以户为单位分散养殖,所产蜂蜜,由合作社以当前市场价进行统一收购。二是对没有养殖经验、技术和能力的贫困户,入股后中蜂由合作社集中养殖,收益按入股数量给贫困户分红。三是对有养殖意愿但没有养殖技术的贫困户,由合作社派技术人员进行有偿帮扶指导,所产蜂蜜由合作社统一收购。

  朱晓春说:“三种带贫模式为闫山村整体脱贫带来了明显的成效。通过党支部控股的模式,引导党员、能人大户积极加入,形成‘一帮一、一带一’等带贫模式,党员在产业扶贫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时,按照支部控股分红协议,合作社每年给支部不低于5%的资金分红,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而且打造了闫山土蜂蜜品牌,赢得知名度。”不仅如此,村上还专门成立了监督委员会,对资金的应用进行监管。

  在贫困户孙世祥家里,记者看到,8箱圆木蜂箱里,蜜蜂出出进进,“去年,合作社免费提供的4箱蜜蜂,今年已经分箱成8箱,按照每箱产15斤计算,每斤最低40元,今年能收入4800元。”孙世祥告诉记者,家里的网也连上了,正打算去城里买电视,马上可以看上网络电视了!

  刘志龙告诉记者,现在合作社养殖规模已达到280箱,其中基地养殖110箱,预计产值将突破20万元,人均可增收485元。

  从基础设施到公共服务,从产业培育到群众的精神面貌,闫山村正在一步步发生着蜕变,据统计,2016年底全村还有贫困人口16户39人,贫困发生率为8.23%,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150元。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