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评论

张金生:建设山水城市推进文明创建

17-06-08 09:31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编辑:张文良

兰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百日攻坚

  原标题:建设山水城市推进文明创建

  张金生

  山水城市是文明城市的基础,山水城市为一个城市的生活、生产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直接影响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心理行为。因此,根据每个城市自己的特点、基础和具备的条件、优势等,全力打造一个符合自己条件、具有自己风格、自然与文化、特色和优美相结合的山水城市,是创建文明城市十分重要的一环和基础。

  关于水的建设方面,这是建设好兰州的切入点和突破点,也应是眼前最大的亮点。应以兰州水源地建设提供的有力条件为契机,使兰州建设山水城市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根本性改变。

  第一,形成鱼骨状的南北两山水系。充分利用黄河连通两岸从全市西固、安宁、七里河、城关4区山间汇入的105余条洪道和冲沟,将沿南北两山修建两条高位供水管道的洁净活水注入洪道,构建鱼骨状的南北两山水系,从而将分布在黄河两岸的“龙须沟”打造成四季流水的清溪和生态水系;在此基础上,建设步行绿道,加强环境治理,加强对洪道的改造提升,打造集防灾、休闲、生态为一体的两山水系,把洪道建成绿树成荫、生态盎然的水生态景观。第二,连通和形成河洪道整体网络。在将来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将两山水系能够连通的排洪道连通起来,同时连通各个南河道,即雁滩南河道、马滩南河道、崔家大滩南河道,并将与安宁区已经建成的桃花溪生态水系连通,形成排洪沟水系和南河道水系的完整水系网络。第三,修复和扩大湿地公园。湿地被称为城市的肾,在山水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从兰州黄河新城大桥至桑园峡段,约有28块、总面积超过550万平方米的湿地。但由于围垦、改造、淤积、污染、不合理开发等因素,湿地植被被破坏,部分湿地长期处于裸露状态,湿地面积逐年减少,亟待保护和修复。因此,应加强规划和计划,有步骤地做好湿地的保护、修复和美化利用。应重点加强北滨河路西沙黄河大桥东侧湿地、南滨河路西固热电厂沉淀池北侧湿地、安宁银滩湿地、七里河马滩湿地、北滨河路中心滩湿地、城关滩尖子湿地、雁滩湿地、雁滩黄河大桥至桑园峡黄河湿地以及兰州新区秦王川湿地、榆中青城湿地等的恢复、治理与建设,增加湿地面积和公园绿地,为兰州市民提供更多休闲空间,建成沿黄生态湿地走廊,使之成为山水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做好黄河文章。重点做好市区黄河段的文章,抓好黄河风情线的改造提升、加快建设沿黄河两岸健身步道、加快黄河兰州通航段码头建设。通过综合治理和建设,使黄河风情线成为城市道路畅通、绿树成荫、建筑特色突出、生态环境良好的景观长廊,使黄河这一贯穿兰州的景观轴线得到充分凸显,创造性地体现“显山露水,因河成景”的滨河景观特色。

  关于山的方面,山水城市是一个需要做出长期不懈努力的建设工程。一方面要立足于自身实际和特点,做好长远和整体建设设计,使建设和发展起于高起点;另一方面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去一步一步实施。重点还是要抓好绿化、特色及生态与景区的有机结合,在兰州山水城市建设中做好山的文章。

  第一,继续抓好绿化工作。充分利用高位引水和山顶湖泊建设的有力条件,加大南北两山绿化建设,提升绿化效果,丰富植被种类与群落层次,进一步打造南北两山生态环境,彻底改变生存环境。第二,进行南北两山景点和“大景区”建设。在加强南北两山绿化和保护的基础上,发挥好生态屏障的综合功能,进一步做好山的文章。在中心城区,南北两山应根据山势和各处特色,打造景观各异、功能突出的不同景点,与“百里黄河风情线”相呼应,进一步增强山水的有机融合和协调,增加山水亮点。关于山的建设,在大的布局上,应规划南北两山“大景区”和公园建设。第三,突出山的特色,提升兰州知名度。要使自己的城市具有最鲜明的特征,提高知名度,就必须突出在全国山水城市里独一无二的特色和优势,兰州恰恰具有这方面的优势。距离兰州不足20公里的永登境内的丹霞地貌,是一个色彩艳丽、规模巨大、保存完好、具有很强代表性的西北部高寒干旱山地型丹霞的又一典型代表(另一个为张掖丹霞),而且是目前国内离城市最近的原始丹霞,具有巨大的景观、旅游和人文价值,也成为构筑兰州山水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独一无二的巨大优势,把它和兰州山水城市的建设有机地连接起来,为兰州山水城市的建设增加最大的色彩和特征。第四,做好城市绿化美化的文章。重点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加快“省门第一道”、城市出入口、城乡接合部等重点区域的绿化美化和改造提升工程,做好城市“门面”;二是加强市区内重点路段和城市主干道的景观提升,如兰州至中川城际铁路、南山路和地铁1号线的沿线绿化,安宁世纪大道和花园大道(雁兴路)景观建设,以及中山路、西固东西路、牌坊路、安宁东西路等城市主干道的景观提升,按照一路一方案、一路一特色的思路,集中打造景观优美、特色鲜明的通道景观和与街景相结合,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感的城区道路景观。

  (作者系兰州市社科院副研究员)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