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丨阅读的分享 不一样的故事和感受
原标题:阅读的分享,不一样的故事和感受
杨婷刚买的新书。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韩松落的书房。
阅读,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内涵外延一直在发生着改变。耕读为荣是传统的生活品质和状态,亦工亦读则是都市生活一种必然的传承和升华;不管是传统介质的阅读,还是电子书新型承载工具的涌现,阅读,都是深植我们骨髓的基因和力量源泉。
4月23日,第22个世界读书日。这一天的意义,因为阅读而存在!因为阅读,金城兰州倍显温馨。
现状:令人欣慰的阅读市场
手机阅读的潮流,似乎表面上看起来如洪水猛兽般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碎片化的阅读特点也好像在倒逼阅读文本的呈现方式发生碎片化的改变。
其实,在图书馆、实体书店或者书咖这样的阅读空间里,阅读者的身影未曾缺失;而且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单纯的闭门阅读,已经被融进了更多的诉求,一个个独立的阅读者开始寻找精神的契合,“分享”成为思想更大的黏合。
2017年4月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用一系列详实的数据向我们客观呈现了在过去的2016年里,我们的全民阅读是怎样的一个结果。这其中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51.6%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
对此,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认为,在数字化阅读已经很发达的今天,纸质图书仍受到一半多读者的青睐。这说明传统的纸质图书仍然具有生命力。回归纸质图书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美国、英国、法国目前都出现了类似的趋势,这些国家电子书的销售放缓,而纸质图书的销售稳步增长,中国也同样如此。而且,因为这两种阅读方式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纸质图书和数字化阅读的方式仍将会并存。
这个信息的传递,让阅读者以及与阅读相关的人都看到,也许比谈论阅读方式更为有意义的是,你是否还愿意选择阅读。
我们的身边,存在着那么一个坚不可摧的阅读群体,或许他是你的同事、你的老师、你的客户、你的网友、你的死敌,或者是一个你压根就不认识的清洁工。
我们的身边,也出现了以阅读为主题的读书会,有的读书会是线上线下互动的模式,有的读书会诞生在高校的校园里,阅读国学经典、世界名著、人文历史、政治地理,不一而论。这些来自民间和高校的群体力量,聚在一起则是一团渴望知识、热爱生活的火焰,分散开,他们普通到你在人群中辨别不出他们哪里会有所不同。
这样的群体在我们的阅读生活中就像滚雪球一样,但它积聚的又不单单是知识,更为广义的层面是,他是灵魂与灵魂的交合。它们被读者需要,但面对自身的发展,各种尴尬和无奈也给这些推动者出了各种的难题。
走在兰州的街头,分分钟都可能会和一位作家、一位主播、一位公务员、一位职员或者一位退休工人这些带有职业标签的人擦肩而过,但在“阅读”这个更为自由的精神世界里,能否和他们中的一位遇见,或是以一种怎样的形式抵达彼此,这是一个更为有趣的事情。
盲人夫妻:阅读就是“我”之外的另一种亲近
现年69岁的杨大爷和60岁的妻子姚阿姨都是盲人。早年都是兰州市西固区红旗纸袋厂的退休工人。4月11日记者见到两位老人的时候,他们对于“阅读”这个话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老人告诉记者,通常每天会花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听有声读物,比如最近在听的《小姨多鹤》、《三国演义》评书和反腐剧《步步惊心》。姚阿姨偏爱纪实性的有声读物,而杨大爷则钟爱武侠小说读物,此外,两位老人每月平均会读2-3
本书籍,6年将近阅读100多本书籍。两位老人从盲人学校毕业已经40多年了,在盲人学校他们从课本中可以学到有限的知识,参加工作后,由于忙于工作、照料家中的老人小孩,他们基本与书本知识脱离。“现在有了大把的空闲时间,就好好阅读,感受身体之外的另一种亲近吧。当然,阅读也让我们的生活多了一些共同语言,增进了感情。”姚阿姨幸福地笑着,将头转向了坐在她身边的杨大爷。
韩松落:阅读就是生活里的雾气
知名专栏作家、影评人、乐评人,生于新疆居于兰州的韩松落,是一位从小就接受阅读的人。他告诉记者,关于阅读在生命中的角色,他感觉到得早,却能表述出来得迟。在他的记忆中,7岁那年的某天下午,站在新华书店,父亲要给他买一套适合他年龄的《西游记》连环画,他却执意要买一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游记》原著。僵持之后,他终于说服了半信半疑的父亲。也许正是从那一刻起,他就隐约感觉到了文字能带给他的更大的快感。
直到后来,阅读到《在德黑兰读〈洛丽塔〉》,他被其中一段文字深深吸引,对阅读的理解豁然开朗:“我们轮流朗读,文字先漂浮上空,再像一层细致的雾气降临我们,抚触所有的感官。这些文字带有调侃、嬉戏的意味,语言的力量引出无穷的喜悦与惊叹。”
“阅读就是生活里的雾气!尤其在焦躁的当下,我们只有设法为生活罩上一点雾气,一点诗意,在火星上种树,在战壕里摆设一盆小黄花,让日子不要那么赤裸、直接,在静止的德黑兰之夜,等待风,或者河流。”韩松落用满是磁性的嗓音如是说。
杨婷:阅读就像铸炼的武器
以知性见长的兰州交通广播主持人杨婷,也拥有阅读就像一个好声音。2015年因为做《兰州本土文学作品大赏》系列活动,每周推出一位作家。现在想起来,那段时间的阅读就像是大军压境,急需昼夜铸炼的武器,““铸炼的武器为了获得较为平等和深入的对谈,我给自己制订了高强度的阅读计划,每周恶补作家的作品,一边读一边思考提炼,收获颇丰,提高也很快。”杨婷至今难忘那段紧张而刺激的阅读体验,“而现在,阅读早已经超出工作的刚需之外。”’
冯亚丽:阅读是父亲给我的嫁妆
同样知性的冯亚丽,她在兰州科技局从事文字工作。小时候,看图说话、连环画甚至父亲准备自学考试的教材,都是她的最爱。从小积淀的历史与政治方面的功底,让她在上大学读中文系的时候,阅读的倾向性更加侧重于人文历史之中。“你们都是阳春白雪,我仅仅是下里巴人,喜欢一些形而下的东西,登不了大雅之堂的。”然后就是同宿舍其他7个女生的一阵嬉笑。
她告诉记者,写毕业论文的时候,跟老师商量要写《三国演义》,老师指着她说:“小姑娘写什么不好,好好写你的红楼,写什么三国?!”她便只好作罢。
结婚的时候,她从父亲的书架上搬走了平时喜欢看的书:上世纪60年代的鲁迅全集,也有70年代出版的文史知识集册,还有80版的蔡东蕃的演义系列,还有一些关于历史、哲学的。
王剑:阅读就是倾其一生的读人、读事、读文
王剑是陕西人,在兰州大学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后,留在兰州发展。关于阅读,他有着比普通人更多的视角和见解。在将近30年的工作履历中,出版社编辑、图书批发商(零售商)、理想国度书咖创办人,这些头衔在变,可是他的眼睛从未离开过“阅读”。
他说,“对于一个人来说,他的成长经历是阅读,阅读的概念不止停留于白纸黑字和书本上,阅读的内容是读文、读事和读人,人的一生都在经历这个过程。”
他自己爱读书,也影响两个女儿因阅读受益。在带女儿去省外旅游的第一件事不是逛商场而是逛当地最有名的书店,每去一个地方,他都会对孩子讲当地的人文历史。父女还常常会因为某个话题展开激辩。“父母陪伴孩子读书,你比他(她)读得更多更透的时候,他(她)就会崇拜你。”王剑说,“这是教他们做人、做事、做学问,最好的教育时机!”
记者 李辉 实习生 金丹
- 2017-04-24世界读书日丨“读者·阅读行动” 让你尽享“悦”读
- 2017-04-24甘肃省启动全民阅读书香陇原七项重点活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