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娃娃们讲好传统文化的“兰州故事”
原标题:让娃娃们讲好传统文化的“兰州故事”
4月17日,市政府正式下发了《兰州市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各类学校要加强艺术经典教育,开设如兰州鼓子、兰州太平鼓舞、敦煌舞、秦腔、剪纸、刻葫芦、泥塑、书画等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到2020年,初步
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关报道见4月18日《兰州日报》1版)
前段时间,《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火了,一段段经典的诗词雅句仿佛一股清流浸润着人们的心灵。兰州深化美育教育,将锣鼓、剪纸、面塑等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艺术经典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其实就是要在孩子的心里种下文化的“基因”,为传统文化的清流呵护好源头之水。
文化基因的培育是一项由表及里的工程,要让传统文化星火燎原,政府需要因势利导、精准实施,从文化惠民的高度出发,培育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长期以来,兰州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故事”,做好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传播,让传统文化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是保持文化活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依托打造创意文化产业、文化旅游、开展巡回演出等形式,走出一条“产业养事业”的发展道路。特别是弘扬传统文化,其中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质和技艺功夫要当作核心传承下来。
但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独具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甚至有的项目已经断档。的确,传统文化不能靠强制接收,无论是规模、形式和内容等都需要在创新中传承,既然文化和技艺属于非常专业的范畴,仅是泛泛而谈的喜欢远远不够。因此,让传统文化进入校园,与乡情教育、乡土教育、特色教育相融合,让中小学生从小接受传统人文的浸润,更是不可或缺的情感纽带。因为只有让孩子们从小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继而掌握技能,才有可能当作职业,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当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校与社会应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多层面地开展以学生为本的特色教育,全方位把传统文化植入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土文化和传统文化是最朴素的感情,政府搭好台,群众唱好戏,在变与不变中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传承创新,传统文化自然“常青常绿”。当青少年扛起传承的大旗,讲好“兰州故事”就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认同,让暖暖的家国情怀充盈内心,有生力量代代相传,方能兑现对历史的承诺。
相关新闻
- 2017-04-19兰州:酒后驾驶营运客车被查 主管单位和责任人被全部问责
- 2017-04-19兰州:酒后驾驶营运客车被查 主管单位和责任人被全部问责
- 2017-04-19大巴司机酒驾载着20名乘客上路被兰州交警查处 主管单位及相关责任人被问责
- 2017-04-19兰州空气质量“爆表” 19日有弱降水可望“除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