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理论频道 >> 理论前沿

【人民日报】盛玉雷:脱贫攻坚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17-03-10 08:34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张玉芳

  原标题:脱贫攻坚要下一番“绣花”功夫(人民论坛·两会见证中国新气象)

  对贫困群众和贫困地区,我们党有着最长情的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成为举国上下最受瞩目的重大工程之一。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又一次提起心心念念的脱贫攻坚,强调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打赢脱贫攻坚战,扎实开展创新创造,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既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也指明了努力方向。

  当前,把目标指向贫困程度最深的人口和地区,不仅是决胜全面小康的内在要求,更是因为我国在消除贫困方面已经走到世界前列。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这么快、这么大规模的减贫,而且这一趋势还在继续,2016年我国又有超过1000万人告别贫困,这样的成就举世惊叹。

  有人把中国反贫困取得的巨大成效,仅仅归功于快速的经济发展,而忽视了中国在扶贫理念和扶贫体系建设方面的进步,这样的理解过于简单。事实上,我国对扶贫事业的认识也是一步步深入的,光彩事业、温饱工程、科技扶贫、教育扶贫、精神扶贫、智力扶贫、制度扶贫……这些名词见证了我们走过的足迹。如今,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已经不只是再分配的问题,而且是建立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之上的目标。

  对照这样的高标准,再来看脱贫攻坚的时间表,我们就能发现,当前的扶贫工作困难在哪里,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何在经济发展转型调整中让贫困人口脱贫?如何让流动中的人口脱贫?如何让缺少发展条件的人口脱贫?如何防止他们脱贫之后返贫?这不是凭决心就能干成的事,即便政策、资金、人力都充足,也要以更好的组织方式使之形成合力才行。

  从这个角度看,脱贫工作改进空间还不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扶贫机制的改善,显然还有余地。去年4月印发的《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消除扶贫资金整合的制度症结,防止打酱油的钱买了醋影响项目审计,就无疑能提升扶贫效果。实际上,每一个干部都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审视一下自己的责任田,争取把脱贫攻坚体系打磨得更完善、也更有针对性。

  当前,贫困人口和地区主要集中在农村。这一块短板该如何补齐?根据过往的成功经验,还是要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除了继续利用好城镇化的牵引力,也要把目光投向广袤的农村内部。其实,农村可以“绣花”的地方并不少。外出人口多的地方,可以通过土地“三权分置”来推动土地流转;权属比较复杂的地区,也可以通过土地整理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更高层面上,所有地区可以通过农业供给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供给质量,来提高农民收入,带动贫困农民脱贫。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视野来看,农村脱贫大有潜力可挖。

  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当我们离这个梦想越近的时候,我们越要保持积跬步而致千里的心态,一步一个脚印走完预定的征程。只要我们本着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态度,调动一切力量扶真贫、真扶贫,就一定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写下无比闪亮的一章。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