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鸣键:让玉垒花灯戏的保护发展兼容并蓄
原标题:让玉垒花灯戏的保护发展兼容并蓄
———访研究员、省文化馆原副馆长、知名音乐家杨鸣键
记者 杨小艾 罗艳
“你们敲锣,打鼓,唱起来,我来记录一下,好拿回去研究。”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理事,研究员、省文化馆原副馆长、知名作曲家杨鸣键为了研究玉垒花灯戏,深入玉垒乡李家坪村、余家村、玉垒坪村、冉家村、黄路村等地观看了当地村民表演,每到一个村,等到花灯戏结束后,他便到后台去与乐手和花灯戏演员进行交流。
76岁的杨鸣键被誉为乐坛多面手,自走上音乐创作道路,50多年来,一直以耀人的事业建树活跃在甘肃的音乐舞台上,2月8日,在“玉垒花灯戏保护协会”成立大会暨传承发展座谈会结束后,记者采访了这位音乐家。
杨鸣键出生在武都,自小喜爱音乐,读小学和中学时,就学过二胡、三弦、手风琴、小提琴等中西乐器,学会了唱一些民歌和高山戏小调,在音乐老师的感染下,他学过作曲,同时还一直是学校乐队的骨干。
1959年,杨鸣键参加了高考,被录取到甘肃农业大学。但是对音乐的喜爱,使他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走进了当时的武都地区秦剧团。在团里他的文化程度比较高,又掌握好几种乐器,在担任二胡、板胡演奏或独奏的同时,作曲的任务自然就落到了他的头上。
50多年前,当杨鸣键开始研究花灯戏时,他便被玉垒花灯戏高亢、委婉、明朗的唱腔深深吸引了,从此他便与玉垒花灯戏结下了难解的情缘。
陇南的山山水水已经留下了他辛勤的足迹,同时也成了他创作出一首首好歌的源泉。他先后为40多出秦腔、陇剧、眉户、高山戏、文县花灯戏作曲、配器,整理了陇南地方剧种“高山戏”全部唱腔、曲牌,尤其对玉垒花灯戏也做了大量搜集整理,重点对花灯戏的调式、曲调特点、节拍、腔系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
谈到玉垒花灯戏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时,杨鸣键说,玉垒花灯戏的保护与发展应该并举,既要尊重当地的民间信仰,保护村庄的山川、河流、聚落形态,民居、庙宇、古建筑等物质文化形态,也要将当地风俗习惯、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精神内涵、行为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原生态的传统保留。玉垒花灯戏作为甘肃一个别有风格的剧种,具有许多优秀的声腔曲牌,对这些曲牌必须尽可能地全部传承下去。它是唯一使用西北方言的花灯戏。下一步,玉垒花灯戏的保护概念要扩大,应称为甘肃玉垒花灯戏。音乐,是剧种的标志性因素,玉垒花灯戏要体现甘肃花灯戏的音乐风格。要打造出一个有文县特点的优秀剧本,再创作出优秀的唱腔,之后再狠抓表演等。
“我感觉打击乐也是花灯戏的精华,听了这几个村的打击乐让我很激动。应该将打击乐单独打造为玉垒锣鼓,单独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推广普及。”杨鸣键说。
多年来,他在玉垒花灯戏采集整理、研究上耗费了许多精力,但对自己的选择并没后悔过。他告诉记者,自己这一生中最高兴的事就是下乡采风,研究民间音乐。
相关新闻
- 2017-02-09“玉垒花灯戏保护协会”成立大会暨传承发展座谈会在陇南召开(图)
- 2013-02-20扎根民间的原生态地方戏曲——文县玉垒花灯戏
- 2013-02-20甘肃文县玉垒花灯戏——扎根民间的原生态地方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