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生:甘肃农村居民自我发展能力建设重点
原标题: 甘肃农村居民自我发展能力建设重点
王福生 (作者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甘肃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从甘肃贫困人口致贫的原因看,主要有“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难度大;生态环境脆弱”等原因,但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农业经营能力不强,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从甘肃的贫困类型看,主要有区域性贫困、制度性贫困、政策性贫困和能力性贫困等,但其中能力性贫困较为突出,即甘肃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低,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获取、利用社会资源,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较差。
贫困地区农村居民自我发展能力低的具体表现
一是农村居民的劳动生产效率低。2014年,甘肃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45205元/人,第一、二、三产业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分别为10157元/人、120366元/人、78700元/人。其中第一产业(农业)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最低,仅相当于甘肃全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22.47%,相当于第二产业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8.44%,相当于第三产业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12.91%。二是农村居民的价值创造力低。2014年,甘肃省一、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为58.02∶16.10∶25.88,但产值结构却为13.18∶42.80∶44.02。其中,41.98%的非农劳动力创造了86.82%的生产值,而58.02%的农村劳动力却只创造了13.18%的生产值,价值创造力很低。甘肃省第一、二、三产业每天分别创造财富24678万元、80177万元、8245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农业)每天创造的财富最少,仅相当于第二产业创造财富的30.78%、第三产业创造财富的29.93%。三是农业产业的贡献率低,对生产总值的拉动力弱。2014年,第一、二、三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7.32%、50.66%、42.02%,其中第一产业(农业)的贡献率最低,分别低于第二、三产业43.34、34.70个百分点。2014年,第一、二、三产业对生产总值的拉动率分别为0.65%、4.50%、3.74%。其中第一产业(农业)对生产总值的拉动率最低,分别低于第二、三产业3.85、3.09个百分点。
贫困地区农村居民自我发展能力低导致的后果
一是甘肃农村居民平均纯收入低。2016年1月至6月,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424元,而甘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256.8元,只相当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3.62%;从2007年到2015年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8年全国倒数第一。再从城乡收入差距来看,2016年1月至6月,甘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62.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56.8元,仅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6.78%,城乡差距3.73,大于全国城乡差距(3.05)0.68个百分点。甘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的表面原因是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和财产性纯收入不高。2014年,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纯收入2485.09元、家庭经营纯收入2455.87元、财产性纯收入166.45元、转移性纯收入628.59元,分别占到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3.3%、42.8%、2.9%、11.0%;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纯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纯收入和转移性纯收入分别仅相当于全国农民工资性纯收入的42.29%、65.17%、50.56%、87.73%,分别排全国农民工资性纯收入的第30名、家庭经营纯收入的第26名、财产性纯收入的第29名、转移性纯收入的第17名。甘肃农民工资性纯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和财产性纯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也不是很大,而其中最主要的深层次原因还是农村居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正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人类发展报告》指出的那样,“收入的匮乏只是贫困的一部分,强调贫困不仅仅是缺少收入,更重要的是基本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匮乏与不足”。
二是贫困人口比重高。2015年末,甘肃省常住人口2599.55万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1.89%,而其中贫困人口(317万)却占到全国贫困人口的5.7%;贫困发生率15%,是全国贫困发生率(7.2%)的2.08倍。甘肃省共86个县(市、区),其中58个县(市、区)为国列和省列贫困县,占到全国9省213个贫困县(区、市)的27.23%,占甘肃省86个县(市、区)的67.44%;其中,陇南9个县(区)、甘南8个县(市)、临夏8个县(市)、定西7个县(区)整体贫困,因此,“两州两市”成为甘肃的贫困人口集中区。而甘肃贫困人口比重高的主要原因还是农村居民自我发展能力普遍较低,创造收入能力和获取与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普遍不高。
贫困地区农村居民自我发展能力建设的重点
一是妇女自我发展能力建设。妇女人口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子女健康与受教育机会,影响家庭人口的健康问题,影响人口数量。因此,贫困人口能力建设,首要问题就是妇女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二是成人文化素质和生存技能建设。成人文化素质和生存技能对贫困家庭贫困的贡献最大,直接影响青少年文化水平的提高。研究结果显示,农户家庭收入状况与户主文化素质呈正比,即户主文化水平高,家庭收入高。因此,要真正改变农村贫困现状,提高成人文化素质和生存技能十分关键。三是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干部能力提升。基层组织作为农村发展“领头羊”,其功能发挥对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建设至关重要,基层组织干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对推动扶贫工作及贫困农村脱贫致富至关重要。要把贫困地区干部培训工作纳入各县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每年有针对性地选派一批贫困地区干部到高等院校、党校和发达地区培训锻炼,着力培养一支业务精、能力强、作风硬的基层干部队伍。四是贫困地区乡土人才培养。通过设立乡土人才发展基金、成立乡土人才互助会等形式,建立和完善对乡土人才的扶助机制;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使农业小额贷款向乡土人才倾斜。五是残疾人教育培训。根据贫困地区残疾人分布状况和残疾人自身的情况,启动实施贫困地区残疾学生就学保障工程,成立免费学校,实施特殊教育,让残疾人接受正规教育,实现自食其力(无条件的应得到相应的救助),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尽力。既维护了其生存权、发展权和受教育的权利,也减轻了贫困家庭负担。
相关新闻
- 2017-02-13甘肃省全面展开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
- 2017-02-13甘肃省补助万名农村孕妇开展产前筛查 每人补助100元
- 2017-02-12甘肃省全面排查农村房屋安全隐患
- 2017-02-10甘肃临夏和政县农村秧歌进城大表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