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发现】平凉华亭县:晾晒棚里“晒”收成
原标题:【乡村发现】晾晒棚里“晒”收成
通讯员 张小兵
1月17日,瑞雪过后,天气初晴,阳光照耀下的华亭县马峡镇蒋庄银装素裹。
早饭过后,村顺义中药材合作社理事长刘建华,社员王彦军、罗文兴、兰仰周等就急匆匆赶到药材晾晒棚。
“辛苦一年,收获的药材都摊在晾晒棚里,趁着天气晴好,勤给药材翻身通风,早日晾干上市,就能踏实过春节了。”因为棚里晒着一年的收成和发家致富的牵挂,所以对这些“宝贝疙瘩”,药农王彦军格外上心,他说,“镇里为我们药农修起了这么高档、气派的晾晒棚,我们再不用心经管好药材,心里愧对镇村干部的一片苦心。”
马峡镇群众向来就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家家户户几乎都种药,素有“千年药乡”之称,境内野生中药材种类达260多种,其中符合《药典》命名的就有190多种。目前,全镇群众药材种植面积达2.5万亩以上,主要以大黄、独活、川芎为主,其中“华亭大黄”“华亭独活”已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药材虽然是镇里大多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门路,但面临的问题也很突出。尤其每年到秋季药材采挖后,药材晾晒就成了大难题,如果遇到连阴雨、霜冻等天气,晾晒的药材就会出现霉变、冻伤等情况,影响了药材品质和价格,也拖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后腿。”马峡镇党委副书记肖保平介绍说。
“自从修起晾晒棚,再也不怕连阴雨和霜冻了。”合作社理事长刘建华介绍说,“2016年,镇政府牵头,采取政府支持与民间融资相结合的办法,总共投资90余万元,在村里建起了钢结构的药材晾晒风干室,并安装了监控设备,制定了管理制度,落实了管理用房和人员,为群众免费提供药材晾晒服务,有效解决了药材自然晾晒无场地、易霉变、易霜冻的问题,群众心里都很高兴,也很感激。”
走进药材晾晒棚,棚子足有六七米高、300多平方米大,里面阳光充足、空气通畅、药香扑鼻。只见棚里一个个用钢架搭起的晾晒架上铺满了药材,每个架子上还挂着一张蓝色的“身份证”,上面醒目的写着药农姓名、所在村社、联系电话、药材品种、上架时间等信息。药农在自己的“阵地”前不时给药材翻翻身,去去土,忙个不停。
“我们顺义药材合作社目前入社会员已达517人,合作社成立以来,严格按照章程规定,采取建设样板田、投放药苗肥料、提供技术指导和产销服务等方式,有力调动了入社会员规范化种植的积极性。”刘建华介绍说,“现在,合作社里凡是药材没有晒干出售的,全部都集中在棚里晾晒。集中晾晒除了能解决缺地方、防霉变、防霜冻三大难题外,社员们聚在一起还能相互讨论学习种药新技术,一举多得。”
“修建药材晾晒棚是真正为我们药农办的实实在在的好事。”药农罗文学说,“原来药材摊在自家院里晾晒,一个冬季下来,一亩地的药材由于霉变、冻伤的就有七八十斤,最少要损失二三百元,十亩药材就损失两三千元。而今年药材晒在晾晒棚里,霉变冻伤没有了,品质好了,药价自然也上去了,十亩药材就能多增收近四千元。”
“去年秋季药材刚采挖出来,一来怕没地方晾晒,二来怕价格起伏不定,就着急忙活便宜出了手,比起在棚里晾晒干再出售,一亩地最少少收入八百元。”药农兰仰周说,“今年,我要继续扩大种植规模,从晾晒棚里把去年的损失补回来。”
“建起了药材晾晒棚,成立了药材合作社,品质上去了,合力形成了,我们地产药材市场竞争力增强了,与药材企业及客商谈价的底气也足了,直接受益的是药农。”刘建华喜滋滋地说,“今年和去年相比,药农人均从药材产业增收800元以上。实践证明,这步路是走对了。”
据悉,2016年,华亭县在药材产业发展上,按照“保品牌、调结构、强服务、促增收”的思路,狠抓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种子种苗标准化繁育、品种试验驯化推广、市场体系完善四大工程。在马峡、山寨、河西、策底、砚峡五个乡镇建成6个千亩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在策底镇大南峪村建成了30亩新品种试验示范田,全力推动中药材“四化”(规模化、标准化、多元化、机械化)种植,全县药材种植面积达10万亩,全县药材产值达到1.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