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从“黑兰州”到“兰州蓝”不是一条寻常路
原标题:从“黑兰州”到“兰州蓝”不是一条寻常路
二十年前,笔者是兰州市七里河一家企业的员工。晚上站在四楼向西眺望:西固城巨大的烟囱黑烟滚滚,目光所及完全像天空扣着一个盖子。当时流行的一个段子幽默地调侃了兰州彼时的污染状况,“太阳和月亮一个样,白天和黑夜一个样,烟囱和鼻孔一个样”。坦率地说,这种说法并不夸张。因为地理环境、工业布局、能源结构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兰州的空气污染一直稳居全国污染排行前十,甚至引起了西方媒体的关注,“黑兰州”可谓名声在外。
政府有压力,百姓有怨言。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10年以后,兰州逐步加大了治污力度。从改造东大门的大青山通风口到将全市划分为1482个治理网格,逐一落实减排责任,分解治理目标,对重点污染企业实行专人驻厂督查,力争从源头上遏制污染。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兰州的空气质量状况持续得到改善,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一直稳定在300天以上,在全国各地雾锁全城、霾遍四野的大背景下,这样的变化尤为可贵。天蓝,水清,山秀,从“黑兰州”到“兰州蓝”的嬗变无不凝聚着政府的心血和百姓的汗水。
环境治理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如果用一句俗语形容,堪称钝刀割肉。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承担了大部分的压力,老百姓也不可避免的有所波及。兰州经济并不发达,工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都不尽合理,治污必须首先拿企业开刀,硬件需要更新、升级,流程需要再造,员工队伍需要重新培训、学习,企业效益和职工收入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这场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相持中,大多数企业都体现了自己的担当,并在最初的不适和阵痛后平安落地。
兰州用雄辩的事实证明,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之间并不是一条不可跨越的鸿沟。据统计2013年兰州的GDP比2009年翻了一番,而这四年正是兰州治污最严格的四年,这样靓丽的成绩让许多担心治污可能影响经济发展的人们跌碎了眼镜。2016年的经济增速更是达到了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8.2%,更令兰州人骄傲的是,在2016年的巴黎气候大会上,兰州的治污经验作为成功案例竟然摆上了世界各国领导人的案头,一时之间成为媒体竞相热议的焦点,风头无两。
“兰州蓝”已成了金城的标签,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引起了轰动效应,但这些不是结束而是开始,环境治理没有终点。只有踏踏实实、自惕自励、兢兢业业才能取得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在发展中治理,在治理中发展应该成为全体市民的共识。经过这些年的大力整治,兰州已形成了较为完备合理的工业体系,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到位,尤其是物流、商贸和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更为迅猛,为兰州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能源结构也从高耗能、高污染的煤电逐步向以天然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过渡,过去“天晴一身灰,天雨两脚泥”的现象再也难觅踪迹了。
一切奇迹的产生都是无数艰辛努力的成果。兰州从“黑”到“蓝”的过程,就是一座城市从传统到现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来自政府和社会各阶层的力量聚合最终证明了“人定胜天”这句话在某些领域、某些时段有其合理性。
兰州治污成功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它所带来的启示让饱受环境污染之苦的其他城市有了可供借鉴的范本,同时也打破了发展经济与治理环境难以兼容的悖论。力量源自信心,信心催生更大的力量,在治污这条路上,兰州有足够的底气做的更好,走的更远。
相关新闻
- 2017-01-24兰州市永登县:干群联动扎实整治农村环境
- 2017-01-24青城颂(歌词)
- 2017-01-24兰州市城关区“双管双入”推进垃圾不落地
- 2017-01-24春节期间 小型客车兰州城区不限行省内高速路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