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理论频道 > 理论前沿 正文
投稿

钱乘旦:现代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2016-07-06 08:14:3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张玉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编者按

  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剧烈变革,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等领域,是一个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变迁的、世界性的历史过程。西方的现代化研究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主要关注的是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问题,用西方的标准塑造世界。在中国,现代化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对象既包括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的经验教训也包括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以服务于中国的现实需要。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的世界现代化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就,在现代化研究的理论以及东亚、南亚、中东、拉美、非洲等不同地区现代化模式研究方面均有专著出版。本版特刊登三篇文章,是我国学者关于现代化研究的理论、中东国家的现代化特点以及拉美现代化模式的研究与思考,以飨读者。

  现代化研究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美苏对立的格局主宰着世界,为与苏联争夺第三世界的控制权,把刚独立的亚非国家纳入资本主义势力范围,美国学者首先开始研究现代化,并逐渐将现代化研究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此以后,其他国家的学者也陆续加入研究的行列。

  现代化研究的对象是现代化,因此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现代化”,但恰恰在这个基本点上学者们从一开始就各说各话,并没有给出统一的概念。不同学科的学者往往会强调各自领域的重要性,比如经济学强调经济发展,政治学强调政治进程,社会学强调社会变迁,文化学者强调人的变化等等。尽管如此,西方学者都倾向于设定一些固定的标准来界定“现代化”,比如经济方面的工业化,政治方面的民主化,社会方面的城市化,思想方面的世俗化,生活方面的消费化,等等。他们将这些标准说成是“现代”的,不符合这些标准的就是“传统”。然而在这样一些看似抽象的标准后面,隐匿着对当代西方社会的模拟,换句话说,以这些标准来判断,只有西方社会才是“现代”的,其他国家都是“传统”的;那些刚摆脱殖民统治、面临国家建设任务的新独立国家,只有按西方标准建设国家,才能实现“现代化”。

  可见,在西方学者那里,现代化研究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其实,所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都是这样的,这是我们必须明白的一个现象。因此,在现代化研究中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是中国学者需要努力的方向。

  中国的现代化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取得显著成果。这项研究最鲜明的时代背景就是中国从那个时候起全力以赴地投入现代化进程,学者们因此关注各国现代化的经历,对此进行研究,以呼应时代的要求。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现代化研究和西方有很大区别:在西方,现代化研究的目标是影响二战后新兴国家的发展方向,用西方的形象塑造世界,以维护西方的优势。所以,它的矛头是指向别人的,西方学者(尤其是美国学者)往往不承认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也有现代化经历,也需要现代化;他们研究的对象都是所谓的“不发达”或“落后”国家,并且以西方的标准指手画脚。中国的现代化研究却是为中国服务的,为自身的现代化提供可利用的借鉴。这是中国现代化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地,也是其最大的特点。因此,中国的现代化研究带有明显的批判性,它研究的对象,既包括发展中国家,也包括发达国家;既研究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也研究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中国的现代化研究紧扣中国的现实需要,它不是一种对外输出的意识形态。

  现代化是一个全球现象,它始于14、15世纪的西欧,当时有一些地区走出了封建分裂的状态,开始构建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这种新的国家形态为西欧创造了现代化的必备前提,因此是现代化的起点。在现代民族国家的保护下西欧开始世界性扩张,也开始了它的科学技术革命和商业资本积累。18世纪英国发动工业革命,将整个世界带向工业文明。之后,现代化就以它的特殊方式向全世界扩张了——起先在西欧,后来在中东欧、北美,然后冲进西亚、北非,接着是南亚、东亚和南美;到20世纪,现代化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时至今日,已经把整个世界都卷入其中了。

  然而,什么是现代化?这个问题仍然需要解答。在我们的概念中,现代化是一次巨大的社会变动,是人类文明的一次转换,它在工业生产力取代农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因此,现代化是一种新的文明形式(工业文明)逐渐确立的过程,它包含着全方位的社会变动,不仅包括经济方面的变动,也包括整个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转型。原有的社会存在将根据能否适应工业文明而决定其取舍,不能适应者将消失,能够适应者经过改造而融入现代。因此,广为流传的“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其实是一种虚构,在现代化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

  从这个角度理解现代化,现代化就是一个世界性现象,尽管它的起点在西欧,它的范围却涵盖全世界,任何国家或地区都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这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共同趋势。既然如此,现代化就是一种共性,是全世界的共同之处。然而在各国、各地区的现代化过程中,由于文化和历史积淀不同,时空与生存环境不同,卷入的人与事不同,思想方法和解决方案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模式和道路,现代化在各国、各地区显现出巨大的差异性。有些西方学者把他们自己的经历视为全世界的普适现象,把他们自己的历史视为全世界的共同道路。其实,西方国家自己也走不同的道路,也有不同的现代化模式;时至今日,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方面仍旧是有差别的,更不用说在文化和生活领域差异更加明显。把这个现象放大到世界,就很容易理解在文化和历史传统千差万别的世界各地,现代化不可能千篇一律。所以,现代化过程既包括共同性也包括特殊性,共同性和特殊性交叉在一起,构成了世界现代化复杂而丰富的画卷。我们研究世界现代化,既要研究其共性,也要研究其特殊性,只有对各国、各地区都做出精细的研究,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出为我所用的知识,也才能对世界现代化这个全球性现象作出认真的思考。

  “模式”或“道路”是现代化的执行方式,也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一个国家或地区,其现代化能否顺利进行、能否成功,往往取决于它能否找到适合于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模式”或“道路”与地域、文化背景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直接联系;位于不同地域或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也可能形成类同的“模式”。换句话说:地域框架内的文化与历史对现代化道路会起重要作用,可是相同的文化背景也可能形成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文化背景却可能走上相似的发展道路。不同道路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没有哪一种“模式”是绝对正确或绝对的“好”,也没有哪一条道路放之四海而皆准。对于正在努力推进现代化事业的中国而言,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发展道路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尽管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趋势,却不意味着现代化是理想的“天国”,现代社会能够解决一切问题。恰恰相反,现代化在解决某些问题(如物质匮乏问题)的同时,却带来了新的问题(如精神匮乏问题、资源耗尽问题),新问题甚至比老问题更多、更复杂,更难以解决。这种情况在整个世界都愈演愈烈了,已经引起人们的警觉。有些人甚至因此而怀疑现代化的合理性,怀疑自文艺复兴以来人类的发展方向。中国现代化需要意识到这种负面影响,有意识地避免这些影响,寻找一条真正有利于人类永久生存的道路,让人类能够自我完善。

  同时,现代化过程又充满了失败。迄今为止,在整个世界上,失败的现代化仍旧远多于成功的现代化。现代化的失误无处不在,稍不谨慎,就可能造成现代化翻车。这就要求我们对现代化的失误进行研究,从其他国家的经历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研究世界现代化,其真正的目的就在这里。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张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