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理论频道 > 理论前沿 正文
投稿

减税还需放眼量

2016-02-16 08:13:08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张玉芳(见习)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减税还需放眼量

  吴秋余

  -看待减税,一定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用短期财政收入的“减”换取持续发展势能的“增”,最终通过涵养税源实现长期稳定健康的财政增长。在考核财税部门工作时,既要看收了多少税费,更要看减免了多少税费

  “税收减了,我们能多买十几台运输车,现在就等减税的靴子落地,今年可以大干一场。”听到今年营改增全面推开的消息,山东一家物流企业告诉笔者,他们开始筹划如何借力减税实现发展。作为政府让利、企业减负的重要措施,大规模减税的确能让企业得到实惠。据测算,仅营改增一项,今年减税规模就达6000亿元以上,相当于营改增试点前4年减税之和,再加上支持创业创新每年3000亿元的减税,近万亿的减税规模将给市场主体提供更多发展“弹药”,让更多企业轻装上阵。

  然而,正像一枚硬币有两面,减税给财政收入带来的影响也显而易见。特别是营改增使地方主要税源之一的营业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将给地方政府税收带来更大压力。2015年,我国财政收入增速再创近年新低,一些人不免担心,个位数的财政增速还能否承受持续减税之重,甚至对大规模减税效果产生质疑。

  经济处在转型期,实施任何一项政策都如逆水行舟,得失应综合权衡,对减税效果需全面分析。从去年税收数据看,虽然增速下降依然明显,但较早经历转型阵痛的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以及近年来大力扶持的新兴行业,已经出现税收较快增长的势头。上海在GDP增长6.9%的情况下,税收首度突破万亿元大关,来自第三产业的税收占比已达67.4%,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成为税收增长的领跑者。从全国来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新兴行业税收均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服务业取代传统制造业成为拉动税收增长的主引擎。通过减税培育和鼓励新兴行业发展,已被实践证明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只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走出经济转型阵痛、实现税收良性增长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

  税收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而非经济发展的目的,对实施减税需放眼长远。过去政策发力主要在需求侧,积极财政也更多体现在加大政府投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更多要求为企业减负让利,让市场主体更有活力。这其中,税收的增与减,都是积极财政的重要表现,而非对经济增长的最终评价。因此,在看待减税的问题上,一定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不以短期的财政收入论英雄,用短期财政收入的“减”换取持续发展势能的“增”,最终通过涵养税源实现长期稳定健康的财政增长。

  道理虽然简单,但毕竟是涉及钱的事,加上长期习惯于财政高速增长,很多地方难免一时转不过弯来。一些地方近年“税不够费来凑”,非税收入大幅增加,甚至给财税部门下达各种增收任务,让减税效果大打折扣。遏制地方盲目增收的冲动,落实好减税的政策,需要改变“一切向钱看”的考评机制,把减税作为财税部门的重要职能进行规范。对财税部门来说,为国聚财固然是职责所在,但严格执行税收政策、落实各项税收减免也是重要职能,在考核财税部门工作时,既要看收了多少税费,更要看减免了多少税费,财税部门的工作不应只是让政府满意,更应让企业和社会满意。

  减税不等于无为而治,恰恰需要政府在有限的财力上更有作为,对减税政策还需积极地看。一方面,要严控“三公”等一般性支出,重点保证民生支出,以政府的紧日子换来百姓的好日子。另一方面,要抓紧转变政府公共服务的方式,变政府直接投资为引导社会资本合理投资,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使政府投资从一般的竞争性领域中退出,提高公共财政的供给效率,让有限的财政资金真正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也让政府真正回归市场监管者与服务提供者的本位。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张玉芳(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