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山下“风暴”起 和政金秋奏法音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程健
在“大禹导河”传说的发源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的传唱地——甘肃和政,这片被黄河支流浸润、承载千年丝路关驿与红色记忆的宁河古地,始终秉持“定分止争、以和为贵”的司法传统。
9月11日下午,由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主办,中国甘肃网、甘肃卫视承办的“陇原风暴2025”直击执行现场直播活动走进临夏州和政县。
此次执行直播活动,公平正义被具象成一把把钥匙、一摞摞钞票、一张张笑脸,在河州大地的秋风里次第落地。

强制腾退:七年“锁”事落尘埃
2018年,和政县一家商贸公司将一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的毛坯商铺租给了罗某,签了五年合同,年付租金。
随后,罗某进场装修,经营起她的生意。然而,一晃五年期到,随着店里的最后一盏灯熄灭,租金却差着35250元没结,钥匙也没交回。
“要租金不给,要铺面也不给,钥匙在她手里,我们没有办法。”该商贸公司经理沈起予介绍,“我们想另行出租也没办法,不得已,只能起诉。”
一纸诉状,该商贸公司将罗某告上法庭。法院判决:合同解除,罗某在30日内腾铺,并支付剩余的房租35250元。
至判决生效,30天过去,商铺纹丝不动。今年7月25日,该商贸公司遂申请强制执行。
“我们先给罗某公告送达执行通知书、报告财产令,再到现场勘查,发现铺子没营业,里面东西不少,申请人已准备重新出租。”执行工作人员尹培鑫告诉记者,8月25日,法院贴出腾退公告:十天之内搬离并付租,逾期强制执行。
随后的10天里,罗某只拖走一部分物品,期限届满仍未清完,人也未露面。
执行当天,执行局按既定方案行动:强制开锁、清点物品、腾空房屋,把商铺交回商贸公司。与此同时,罗某把35250元房租凑齐并存进了账户,法院已足额冻结,待15天异议期届满即划拨。
“至于她留下的装修残骸——墙板、门窗,我们已经记录在案,下一步再让双方坐下来商谈如何处置。”
至此,2018年交出去的钥匙,在7年之后,终于回到了商贸公司的手里。
此案,体现了法院对“契约精神”的维护,对“老赖”行为的零容忍,也反映出执行难问题的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

活封厂房:百万投资以物抵
2019年,和政县一家开发公司与某企业签下一份合约:700万元入股,年年固定分红,到期连本带利一并归还。到期之日为2023年6月30日。
转眼合同到期,企业却分文未掏。该开发公司只得捧着合同走进法院,请求判令企业归还700万元本金,外加截止当日累计的55.47万元分红。
为了防止对方连夜搬家,2023年5月24日,法院先行诉前保全。
“之后,法院召集双方进行了调解,并达成了初步还款意向:先付30万,余款分期再付。”执行工作人员马玉豪介绍,当时,原告同意了这一和解,法院据此写下执行和解协议。
然而,期限眨眼就到,30万元却不见分毫。对此,该开发公司申请强制执行,案件正式移送执行。
“法官把执行通知书、报告财产令送到企业的厂区,同时网络查控,发现该企业账上只剩一万多元,除了三辆外地号牌的车,再无其它财产。”马玉豪介绍,依照“一人独资”的规定,法院追加法定代表人为被执行人,但该法人名下也空空如也。
执行期限即将到期,案子只得“终结本次执行”。
“今年前不久,开发公司提供线索:该企业在园区有厂房、地皮。”马玉豪说,“得知这个信息后,我们立刻奔赴和政县不动产中心,果然查找到该企业名下有一块工业用地。”
执行当天,和政县法院对该企业名下的土地、厂房、机器全部查封:东西两间厂房贴上封条,四种型号的缝纫机、裁床、货架、原材料被“活查封”。
“活查封,就是能继续生产,但不得转移、变卖。”马玉豪介绍,开发公司申请评估拍卖,想“以物抵债”一次性了结。
经过执行局工作,双方再次达成意向:厂房、土地整体评估后,按评估价直接抵给开发公司,机器设备等继续生产还债,或另行变卖,变现款再补缺口。
可以说,法院在优化营商环境、保护投资者权益方面的积极作为在这个案件里有了具象体现,同时也展示了法院“善意文明执行”的理念。

为民要债:伤残补偿不容赖
2022年,申请执行人候某在一家木材加工厂作业时,手指被机床切断,十级伤残。事故发生后,木材加工厂垫付了医药费,但后期双方没能达成赔偿协议。
“这个案子的矛盾点在于赔偿金额。”执行工作人员曹雪梅介绍,候某与木材加工厂的用工协议是口头的,没有法律依据。
随后,候某向和政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申请仲裁,仲裁院作出裁决:被执行人——木材加工厂承担医疗费等各项损失105760.42元。
然而,该木材加工厂不服裁决,向和政县人民法院提起了诉讼。法院审理后作出了判决:驳回申请人的诉讼请求。但申请人仍不服判决,并向临夏州中院提起了上诉,审理过程中,因申请人未到庭,案件按撤诉处理。
至此,和政县作出的民事判决书生效,也就是说,和政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作出的裁决生效。
由于被执行人一直未履行裁决书所确定的医药费及赔偿款。今年7月24日,候某申请强制执行。
执行过程中,由于木材加工厂名下无财产,法院遂将该加工厂实际负责人追加为被执行人,却查知亦无财产可供执行。随后,法院对其采取了冻结银行账号、网络资金、限制高消费、司法拘留十五日的强制执行措施。但从拘留所出来的被执行人依旧未履行义务。
直播中,法院对木材加工厂的设备等进行了“活封”,后期还将对这些财产进行处置,以履行申请人的赔偿款。
看到设备被封,被执行人面对直播镜头表态:将积极和申请人协商,全力以赴尽快还款。
曹雪梅告诉记者,起初,被执行人拒不配合,再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对其实施了强制措施,“看来,效果还是很明显”。
此案,聚焦弱势群体权益保护,体现了司法的人文关怀与社会正义,强化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底线意识。

替农讨薪:分文不少血汗钱
随后,直播活动来到县法院,涉及两起系列案。分别是追索劳动报酬纠纷系列案和拖欠劳动报酬系列案。
其中,追索劳动报酬纠纷系列案中,涉及先后共28件案件。该系列案已经执行完毕12件,执行到位金额9万余元。
直播当天,法院就剩余16件案件共计案款12万余元,再次传唤被执行人到庭督促剩余案款履行到位。农民工终于拿到了自己的血汗钱。
另一起拖欠劳动报酬系列案中,被执行人马某拖欠李某等6名农民工劳动报酬、被执行人董某拖欠郑某等7名农民工劳务工资。
“前期调解中,马某和董某均承诺按期付清拖欠的薪资,但到期后均未履行。”执行工作人员介绍,“我们查询两人的名下,都没有可执行的财产。”
之后,申请人向法院提供了马某购买了名牌轿车的线索,据此,法院制定专门方案,于9月8日凌晨成功拘传被执行人到法院。直播中,被执行人迫于执行压力,于当日筹措履行了全部案款。
而被执行人董某经法院多次传唤,拒不到庭后,执行局精准出击,将董某从临潭老家拘传至法庭,并于8月15日、8月30日分别履行了一定数额的案款。
直播中,最后一笔10000元案款执行到位,农民工们终于拿到了自己的血汗钱。
对此,工友尤万忠开心不已:“要了三年,要不来。今年我们几个工友一合计,就起诉了,这下子全部拿到手了。我不太会表达,不知道说什么才能表达心情,真的是太感谢,感谢法院,感谢执行人员。”
尤万忠的感谢是发自肺腑的,而一句句感谢的话语里,展现了法院在根治欠薪问题上的坚定立场,深刻体现了“司法为民”的根本宗旨。
当直播结束时,和政县已临近傍晚,点击量则定格在了748.9万人次。网友留言:原来执行也可以这么燃!
远眺太子山巅,残阳如血,警车驶过金黄的玉米田,“风暴”已然过去,炊烟升起,和政县悄悄恢复平静,而人们心里,那把叫“公平正义”的钥匙,已牢牢插进门锁,再也拔不掉。
宁河古城,钟声悠悠,似乎在传递着:法律,在此兑现;诚信,由此生长。
- 2025-09-152025年甘肃省网络安全宣传周、网络文明推进大会暨网络文明月启动仪式在兰州举行
- 2025-09-152025年甘肃省网络安全宣传周开幕式在兰州举行
- 2025-09-152025年甘肃省网络文明推进大会暨网络文明宣传月在兰州启动
- 2025-09-15中国甘肃网12件作品入选2024—2025年度甘肃正能量网络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