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山乡新画卷|漳县:药香漫溢致富路,全链升级启新程

群众正在抢抓晴好天气晾晒中药材
初冬的寒意笼罩着陇原大地,但在漳县殪虎桥镇的东桥村,却涌动着一股别样的暖流。农家院落、集中加工点内,处处是忙碌的身影。
新采挖的当归、黄芪、党参等道地药材,经过村民们细致的清洗、分拣与摊晒,在冬日暖阳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浓郁而独特的药香,弥漫在整个村落,不仅氤氲着丰收的喜悦,更承载着乡亲们对增收致富的殷切期盼,宛如一首在冬日田野间奏响的“致富交响曲”。
殪虎桥镇发展中药材产业,根植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这里气候温润、土壤适宜,是多种优质中药材的理想生长地。今年以来,殪虎桥党委政府立足资源优势,持续将中药材种植作为富民强镇的主导产业精心培育。通过大力推广“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联动发展模式,有效整合资源、分散风险、共享技术,成功带动全镇1367户农户投身其中。种植面积稳步扩大至2.3万亩,形成了以当归、黄芪、黄芩等道地品种为主力的规模化种植格局。
经过大半年的科学管护和辛勤耕耘,秋冬采收季如期而至。田间地头,药农们挥汗如雨,收获着沉甸甸的希望。据悉,2025年殪虎桥镇新鲜药材总产量超过1万吨,预计总产值将突破9千万元。这实实在在的“丰收红利”,正源源不断地注入农户的“钱袋子”,成为乡村振兴路上最坚实的基石。
“采收仅仅是产业增值的第一步,精深加工才是卖出好价钱的关键!”在殪虎桥镇三牌村的合作社加工车间里,负责人王小林一语道破产业升级的核心。车间内,村民们分工明确,高效协作,有人麻利地冲洗着沾满泥土的药材,确保洁净无杂质;有人熟练地将切割均匀的药材薄片铺满晾晒架,借助晴好天气进行自然风干。
“为了最大限度提升产品附加值,我们下了大力气,”王小林介绍道,“不仅引进了现代化的切片机、烘干设备,大幅提升了加工效率和产品品相,还定期邀请省市专家前来开展标准化加工技术培训,确保每一步操作都符合规范。”正是这一系列举措,让原本只能作为“原药材”低价出售的产品,成功蜕变为包装精美、品质稳定的“精包装”商品,市场售价平均提高了近三成,效益显著。
加工环节的变革,也延伸到了农户家中。在龙架月村,贾月红正仔细翻晒着自家种植的黄芪,高兴地说“以前图省事,都是直接卖原料,价格压得低。现在不一样了,合作社教我们加工技术,自己在家切片、晾晒,品相好了,销路也畅通。今年我这5亩黄芪,加工后算下来能多赚好几千块钱呢!”
这种“集中加工点+分散农户初加工”的灵活模式,不仅有效破解了单家独户“加工难、卖价低”的困境,还巧妙吸纳了村里的留守老人、妇女等劳动力在家门口灵活就业,实现了“务农、顾家、增收”三不误。
好产品更要卖得好、卖得远。殪虎桥镇深谙此道,在销售端提前布局,多措并举。一方面,积极“走出去”与外地大型药商、知名药企建立稳固合作关系,搭建起“线下大宗收购+线上直播带货”的双轨并行销售渠道,确保产品有稳定出路。另一方面,着力推进品牌化建设,深挖“道地药材”内涵,提升市场辨识度和竞争力。如今,产自漳县殪虎桥的优质药材,已凭借过硬品质,香飘四方,远销湖南、四川等中药材需求大省。
冬日的繁忙,是丰收的续章,更是希望的播种。如今,漳县殪虎桥镇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既鼓了群众的“钱袋子”,更筑牢了乡村振兴的根基。未来,该镇将持续深耕产业,优化加工设施、升级技术、拓宽渠道,让药香飘向远方,让红火日子绵延长久。
通讯员 李志斌 李淑娴
- 2025-11-25灵台:冬日农闲人不闲,大棚蔬菜销售旺
- 2025-11-25高台:大棚草莓抢“鲜”上市 开启冬日甜蜜之约
- 2025-11-25陇原山乡新画卷|庄浪:小蜜蜂“酿”出乡村振兴“甜”日子
- 2025-11-25陇原山乡新画卷|玉门:牛羊产业“双轮驱动” 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