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金昌陈家沟村:“蓝焰”点亮乡村新生活 城乡融合绘就共富图景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孙珩力
灶台上跳跃起蓝色的火焰,八旬老人杨秀珍轻轻扭动燃气灶开关,一股清澈的能量瞬间引燃。“再也不用拉煤倒灰、烟熏火燎了,干净、便宜还安全!这把年纪,真没想到在村里也能用上城里一样的天然气!”近日,在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陈家沟村,杨秀珍老人向记者感慨着“蓝焰”入户带来的生活巨变。
这簇跳动的蓝色火焰,不仅点燃了村民灶具,更点燃了乡村现代化发展的新希望。作为甘肃省农村地区天然气入户的先行示范村,陈家沟村的“蓝焰之变”是金昌市金川区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擘画乡村振兴蓝图的生动缩影。
“城乡融合,核心在于让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陈家沟村党委书记赵辉文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介绍,2024年6月,总投资953.79万元的天然气入户工程在陈家沟村率先实施,覆盖全村及镇区412户居民和135户商户。
这项工程不仅实现了管道、减压设备、自动报警系统100%入户,更通过中央、地方及区级资金协同发力,构建起“政府主导+企业实施+农户参与”的安全保障模式。截至目前,已通气346户,使用率超60%,标志着乡村能源消费结构的历史性转变。
天然气的通达,是金川区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全域贯通”的关键一环。赵辉文表示:“过去,‘屋里呛、心里慌’是烧煤取暖的真实写照。如今,燃气灶和壁挂炉让厨房洁净安全,村民从‘怕煤气中毒’转变为‘盼绿色生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陈家沟村的蝶变,远不止于天然气。金川区以“城乡空间、产业、生态、公共服务、文明创建、社会治理融合一体”为发展思路,系统化推动乡村全面进步。
在污水处理领域,金川区于2019年率先在全省采用BOT模式,启动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项目。项目总投资1.81亿元,新建污水处理站19座,配套污水管网264公里,服务农户超1.1万户。全区污水管网通村率已达100%,农户接入率达93.2%。昔日困扰农村的污水横流、蚊蝇滋生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为改厨改卫、水厕入室和现代宜居农宅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交通网络方面,金川区构建了城乡公交一体化运营体系,开通10条线路,设置138个站点,实现建制村“村村通公交”。其中,302西营线将城区与双湾镇紧密相连,双湾镇政府(陈家沟村)站更成为城乡换乘枢纽,极大地便利了人员往来。

如何让乡村不仅“宜居”,更能“兴业”?金川区探索的“客货邮”融合发展模式给出了答案。通过打造1个区级统仓共配中心和27个村级综合服务点,整合多家快递物流企业资源,实现了“快递到村、土货进城”。圆通速递金昌智慧创业园作为客货邮统仓共配中心,已配备无人快递配送车,截至2024年,完成快递业务量近3000万件,物流和农产品吞吐量4000多吨,有效激活了乡村经济“毛细血管”。
城乡融合,教育是关键。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金川区于2022年5月挂牌成立金昌市第三小学与双湾镇中心小学城乡学校共同体,将两所学校重组为“一校二区”。三年来,通过机构、师资、教学、文化、管理的“五个融合”,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共建。双湾校区现有在校学生200人,教职工43人,两校区教师常态化交流任教。这种深度捆绑的模式,让乡村学生真正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优质均衡的教育成果。
陈家沟村的实践充分证明,城乡融合不是城市的单方面辐射,而是城乡优势的互补与共生。赵辉文展望未来:“‘蓝焰之变’只是起点。我们将继续做好服务,努力实现天然气‘村村通、户户用’,并进一步推动清洁能源与乡村旅游、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可持续的绿色动能。”
从能源革命到环境治理,从交通便利到物流畅通,从教育公平到服务均等,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陈家沟村正以一系列务实举措,一步步将城乡融合的宏伟蓝图转化为村民触手可及的幸福生活,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破局样本”。
- 2025-11-25甘肃省拟修订文物保护条例 推动文化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
- 2025-11-25甘肃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在兰召开
- 2025-11-25【甘快说·敦煌风】筑牢安全防线 护航高质量发展
- 2025-11-25【甘快看】甘肃西峰:首台“庆阳造”氢燃料电池发动机下线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