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才:深入挖掘凉州文化的时代价值
凉州文化的魅力,源于其海纳百川、多元融合的形成过程,从五凉儒学到汉唐气象,从佛教艺术到西夏遗珍,凉州文化如同一座层层叠叠的历史矿藏,每一层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它不仅是汉唐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简牍文化的集合体,更是在长期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普遍精神价值的复合型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共同构成璀璨的中华文明,也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并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甘肃作为文化大省,凉州文化与敦煌文化、黄河文化、伏羲文化等交相辉映,共同串联成甘肃文化的“珍珠项链”。系统推进凉州文化的挖掘保护、研究阐释与传承弘扬,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打造传播展示中华文明的“甘肃窗口”、积极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时代价值。
着力挖掘凉州文化的历史价值。河西地区不仅是西方文化输入中国的前沿阵地,也是中华文化向西传播的重要桥梁。尤其在五凉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仍,社会动荡,而凉州偏安一隅,相对稳定,成为中原文化保存与创新的重要中心。佛教经由西域传入中国,凉州是关键节点,其时高僧云集,译经事业兴盛。天梯山石窟等佛教艺术遗存,其造像风格与壁画技艺影响深远,辐射至中原北方诸多石窟。同时,中国的先进技术,如造纸术、冶铁术等,也经由凉州传入西域乃至更远地区,有力促进了东西方科技的交流与进步。
凉州历来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舞台。中原农耕文明、北方游牧文明与西域商业文明在此交汇碰撞、相互吸收,兼收并蓄、从而加速了古代民族的融合进程与文化认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早期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基础。从西汉时期匈奴休屠部归附汉朝,到唐代吐谷浑与中央王朝的和亲政策,再到吐蕃、回鹘等民族与汉族在此长期共处,凉州生动地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这种深层次的民族融合不仅体现在政治归属与行政建制上,更深刻浸润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饮食结构、服饰风格、语言习惯、民俗风情等领域均有明显的痕迹可循。
十六国时期,大量中原士人为避战祸而西迁,凉州成为保存与延续中华文脉的重要基地。至北魏太武帝平定北凉,将凉州三万余家士人、工匠、吏民迁至平城(今山西大同),这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使得保留在凉州的典章制度、学术思想、工艺技术传入北魏腹地,其中的士人精英与能工巧匠成为北魏推行汉化改革的重要依靠力量,为后续孝文帝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人才与制度基础,并深刻影响了隋唐制度的渊源与演变。凉州文化包罗万象,涵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等多个方面,体现在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丰富多彩的民俗艺术、保存完好的传统村落与古建筑等历史文化遗产之中。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为研究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实物证据与历史场景。从汉朝安置的“匈奴降众”到唐代征用的“蕃兵蕃将”,从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到元代活跃的色目人集团,凉州地区始终是各民族共同开发、共同建设、共同守护的热土,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多元一体”特质。
充分展示凉州文化的精神价值。凉州文化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崇文尚德、包容创新”等独特而宝贵的精神特质。以汉明长城为代表的长城文化,彰显了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创造创新精神;以河西屯垦为代表的农耕文化,体现了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开拓进取精神;以红西路军征战史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孕育了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以引大入秦工程、景电提灌工程等为代表的现代水利文化,则展现了人民群众战天斗地、改造河山的英雄气概;以及新时代涌现的“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感人事迹,所凝聚的“八步沙”精神,更是凉州文化中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精神价值在当代的生动实践与光辉典范。这些精神财富共同构成了凉州文化的精神谱系,是激励后辈砥砺前行、建设美好家园的强大精神动力。
深入发挥凉州文化在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关键作用。“九州共贯、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活力源泉与内在追求,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筋骨与血肉。凉州文化作为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为“多元一体”格局的演进与巩固,持续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和深厚的精神滋养。从史前时期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沙井文化,到两汉时期的屯垦戍边文化与天马文化,再到魏晋时期的五凉文化、石窟艺术文化,乃至隋唐时期的边塞诗文化与乐舞文化等,凉州地区的文化序列完整,脉络清晰,特色鲜明。这些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文化形态,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内容,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国家治理体系的逐步完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最终形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最为突出的历史见证之一。
准确把握凉州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借鉴意义。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包容开放、积极进取、不畏艰难的价值取向与民族性格。甘肃河西地区,农耕文化底蕴厚重,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生态文化地位突出,红色文化基因鲜明。这些多元的文化特质,共同凝聚成凉州文化的价值共识,蕴含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精神价值和实践价值。历史上的凉州,堪称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宏大历史剧场。自先秦以来,乌孙、月氏、匈奴、氐、羌等古代民族先后在此繁衍生息,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学习、相互吸纳彼此的文化精华,使得民族间的差异性逐渐缩小,共同性日益增多,有力推动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隋唐时期,突厥、吐谷浑、粟特、吐蕃等民族活跃于河西地区,武威发现的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其出土的精美丝织品、白葡萄酒、金银器等珍贵文物,实证了当时各民族间广泛而深入的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西夏文字、西夏碑更是民族文化交融的创造性成果。明清时期,凉州地区文风鼎盛,出现了“右文之盛,前古罕闻”的文化繁荣景象,这些都是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光辉典范,为我们今天深刻理解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提供了坚实的历史依据与深刻的历史启示。
积极凸显凉州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枢纽作用。凉州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黄金节点与商贸重镇,曾是东西方货物汇聚流通的重要枢纽。西域的农作物如胡麻、蚕豆、石榴、大蒜、葡萄、苜蓿等,多在武威地区率先种植并成功传入内地;被汉武帝誉为“天马”的大宛马、乌孙马及各种珍稀毛皮制品,也经由凉州输入中原;与此同时,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如铁铧、铁锄等铁制农具,以及掘井技术、冶铁技术等,也通过武威向西传播,促进了西域及以西地区的生产发展。在精神文化层面,佛教等域外宗教,以及西域的音乐、舞蹈、乐器等艺术形式,纷纷经由此地传入,并与河西本土的音乐元素相互融合,催生了独具特色的《凉州乐》等艺术瑰宝。由此可见,凉州文化自发轫之初,就不断吸纳着来自古代印度文明、希腊文明、波斯文明以及中亚地区诸多民族的文化元素,呈现出高度的开放性与融合性。
进入新时代,凉州文化在推动区域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诸多方面,依然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价值。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等实施,为凉州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产生活实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政策保障,使得凉州文化在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价值更为凸显。站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新起点上,深入挖掘凉州文化的深厚内涵,积极搭建文明互鉴的多元平台,对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甘肃篇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张国才,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党组书记、院长,研究员。
- 2025-11-22甘肃3个项目入选全国群众文化品牌创新案例
- 2025-11-20瓷承丝路韵 赴一场跨地域的文化之约
- 2025-11-20《简述中国:甘肃简牍博物馆基本陈列策展笔记》出版
- 2025-11-20学剪纸学陶艺 30名新农人解锁非遗传承新技能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