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育人实践
高源 吕永红
实现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育人,并非简单将线下课堂内容搬运至线上,也不是单纯追求技术应用的形式化呈现,而是要充分运用技术的内在特性,精准对接思政教育内在规律,有效结合当代学生认知特点,构建更加高效、更富启发性的育人新场域,实现价值引领和精神塑造的有机统一。探索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育人实践,需在深入理解技术逻辑与教育本质的基础上,久久为功、不断创新,构建一条技术赋能下思政育人效能提升的可行路径。
构建沉浸式智慧课堂,在情感体验式教学中促进学生认知。传统思政教育以抽象的理论知识讲解和宏大的历史叙述为主,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效果有限。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交互式动画等数字技术的出现,为连接历史与当下、沟通理论与现实搭建了桥梁。通过创设高度仿真的情境,以直观的感受加强情感共鸣,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一是可“亲临”历史现场。利用VR技术,将书本上的文字打造为立体化、可感知的场景。例如,运用VR技术精心打造长征历史场景,让学生可以“亲身体验”革命先辈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以强烈的临场感为学生带来心灵震撼,增强学生对党史的理解与认同,促进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弘扬。二是可将抽象理论可视化。运用模拟仿真、交互式动画等技术,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可看见、可交互的对象。例如,可以设计模拟市场供求关系的小程序,引入《经济学原理》中“价值规律”等抽象概念,学生通过调整滑动条,便可直接观察市场供求曲线变动情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相关规律概念,并掌握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过程,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各自行为进行复盘并开展讨论,让学生在矛盾中思考现实问题,在抉择中明晰价值立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三是可推行跨时空协作式学习项目。以高清实时互动、云端协同创作、跨终端适配等技术为支撑,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为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学生搭建思想交流、情感共鸣的桥梁。例如,围绕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主题,设置项目式、探究式学习任务;协同推进科学实验探究,分组完成数据采集、模型构建、成果验证等,在跨地域协作中培育科学精神;聚焦社会热点、时事新闻开展思辨研讨、实时辩论,以拓宽视野、提升能力;联合开展地方文化遗产调研,通过云端共享史料、共同撰写研究报告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在协作过程中,学生通过虚拟白板、在线批注、多人协同文档等工具实时共享思考成果、及时回应组员诉求,在互帮互助中建立信任联结,在分工协作中学会团结包容,在思想碰撞中激发创新火花。
实施个性化精准教学,满足学生差异化成长需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特点、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传统“一刀切”式的教学方式,难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数字技术具有强大的数据采集、分析与反馈能力,能够为学生量身打造“数字画像”,帮助教师实现因材施教、精准滴灌,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体而言,一是可以对学习过程进行动态追踪与分析诊断。以在线学习平台、智慧课堂系统等为依托,实时收集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包括教学视频停留时长、反复观看片段、讨论区发言质量等,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和存在的不足,进而推动教师的教学决策从“经验判断”转为“数据驱动”,为教师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可以智能推送学习资源。打造“智能助手”学习系统,基于学生“学习画像”,为其精准推送生动案例、故事图表解读或微课堂等个性化学习资源,以“千人千面”的资源供给,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三是可以提供及时反馈和人文关怀。在线答疑系统、课程论坛等,为师生互动提供了十分便捷的渠道。教师可在观察学生提问和讨论内容的基础上,利用文本情感分析技术,初步研判学生情绪倾向、思想动态等,当学生表现出困惑、消极情绪时,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交流,及时给予学生思想疏导和人文关怀,更好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使思政教育从“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
打造良好交流生态,在思想碰撞中凝聚共识。提高思政教育效果,不能仅依靠单项知识传递,也要推动思想交流,打造健康、活跃、包容的交流生态,培养学生理性思考习惯,提高学生的逻辑表达和倾听理解能力。数字技术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打造多元、即时、开放的互动空间,让师生在互动中持续迸发思想火花。一是开展线上研讨,推动辩论常态化。围绕思政课程核心内容和社会热点事件,组织学生利用线上平台开展专题研讨或辩论。教师承担主持人、引导者、点评者角色,为学生设置关键问题,提供参考框架,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观点,并及时总结提升,在互动交流中实现思政育人。二是开展项目式学习,组织学生协同共创。利用在线写作文档、项目管理工具等,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项目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素质素养。例如,组织学生共同完成“校园垃圾分类现状与优化”方案调研报告,或合作打造“我家乡的红色故事”系列短视频,让学生通过线上沟通,明确各自分工,整合观点意见,解决问题分歧,在项目参与的过程中实现知行合一。三是构建平等对话、教学相长的新空间。发挥数字互动平台作用,学生可采用实时弹幕提问、在评论区发表见解观点等与教师隔空对话,为师生营造平等、轻松的交流氛围。教师可利用社交媒体分享个人见解,为学生推荐好书好文,增强师生互动,拉近师生距离。
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展望未来,教育工作者要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秉承积极开放态度,大胆拥抱新技术,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持续开展教学实践与创新,不断优化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模式,让思政教育在数字时代焕发新光彩。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