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人物

“就想让这根扎得更深、长得更壮” 榆中县“最美农技员”杨海兴30年扎根在农技推广一线

2025-11-19 09:23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

  杨海兴(右一)和种植户查看收获的蔬菜

  “杨站,这是用你教的法子种的西红柿,甜着呢!”今年夏天,榆中县一位科技示范户拉着杨海兴的手,递上自己种的果实。作为土生土长的榆中人,扎根基层农技推广一线30年,榆中县经作站站长杨海兴始终坚信:“土地是农民的根,我就想让这根扎得更深、长得更壮。”

  1.初心 从农家娃到农艺师

  “打小就知道种地难,家乡靠天吃饭,就想着能改变点啥。”回忆起选择农技推广的初心,杨海兴的话语里满是对故土的牵挂。平凉农校毕业后,他放弃其他工作机会,毅然回到榆中县农技中心:“学了农业技术,就想试试能不能改变家乡面貌。”

  这份初心,在2003年有了最真切的回应。那年,杨海兴团队在马坡乡上庄村试种引进的菜花,村民们直言“山坳坳种不出这么嫩的菜”。他带着团队蹲守田间,从育苗到施肥手把手教学,最终收获的菜花远销广州,卖价是传统蔬菜的3倍。一位村民拉着他的手感慨:“杨站,种这菜让娃上大学不愁学费了!”那一刻,所有跑田埂的辛劳都化为满足。

  2.坚守 从技术推广到“贴心人”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这是杨海兴常挂在嘴边的话。每年蔬菜生长季,他几乎天天泡在田里,把“标准化种植”“水肥一体化”等专业术语,变成农民听得懂的“家乡话”——讲水肥管理,就说“像给娃喂饭,不多不少才长得壮”;讲病虫害防治,就比喻“庄稼生病像人感冒,得早发现早吃药”。

  技术推广并非一帆风顺。2007年推广“标准化种植”时,农民习惯了“菜种得越大越好”,觉得新方法又密又费工。杨海兴干脆划出两块试验田对比:标准化种植的甘蓝个头匀称、色泽鲜亮,成了收购商的“香饽饽”;老办法种的大个头甘蓝,因形状不佳无人问津。“得用事实说话,让老百姓认可。”最终,农民们主动接受了新技术,为“兰州高原夏菜”品牌打下基础。

  作为农技科普志愿者,他更是“随叫随到”的定心丸。寒冬雪天,城关镇李家庄村菜农的番茄叶子卷了,他冒雪驱车前往,在漆黑的大棚里用手机照明排查,指导菜农及时增温,保住了一棚收成。“杨站就是定心丸”,这句来自老百姓的评价,是对他30年坚守最好的褒奖。

  3.担当 让冷凉蔬菜变“脱贫菜”

  在榆中,杨海兴不仅是农技员,更是脱贫攻坚的“排头兵”。从2006年起,他负责南部二阴山区10多个贫困村的技术指导,那里海拔高、气温低,传统种植难有收成,他却从中看到机遇:“适合种菜花、娃娃菜这些冷凉型蔬菜。”

  村民不敢尝试,他就带着同事种“试验田”,收获时请大家现场看、亲手摸。马坡乡上庄村、新营乡刘家湾村等曾经的贫困村,如今家家户户种蔬菜,去年收入翻了几番,不少农民盖了新房、买了小轿车。“看着他们脱贫,日子红火起来,比拿多少奖都高兴。”杨海兴如是说。

  为了让蔬菜产业持续发展,他架起“产学研”的桥梁,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大学等院所建立试验基地,成功引进30多个蔬菜新品种,研究出尾菜还田、环保地膜等新技术,连续举办六届兰州高原夏菜新品博览会。在他的推动下,榆中县先后获评“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创建县”“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创建县”,蔬菜种植面积从2002年的6.7万亩扩大到2024年的41.0万亩,总产量达90多万吨,实现产值23.0亿元。

  4.感悟 愿做农技推广“接力人”

  30年深耕,杨海兴收获了“甘肃省最美农技员”“兰州市劳动模范”等诸多荣誉,但他最珍视的,还是老百姓口中那句“蔬菜站杨站”。“荣誉是对工作的肯定,但老百姓的认可,更是我坚持下去的底气。”

  如今“兰州高原夏菜”名气越来越大,品种需要更新,技术需要升级,“只要腿还能走,嘴还能说,我就想多跑几年田埂,多教几个徒弟。”杨海兴希望更多人接过农技推广的接力棒,让蔬菜产业持久兴旺。

  30载春秋,从青春年少到两鬓微霜,杨海兴用脚步丈量田畴,用技术点亮希望,以“科技兴农、为民爱农”的初心,在榆中这片土地上,书写了一名基层农技人最动人的坚守篇章。

  本报记者 李莉

  (图片由榆中县委宣传部提供)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