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浇灌团结花 融合发展谱新篇——陇西县巩昌镇团结村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融合共进纪实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刘书泽
初冬的陇中大地寒意渐浓,但陇西县巩昌镇团结村北关正街却暖意融融。蜿蜒的青石板路泛着温润光泽,青瓦黄土的房子错落有致,民族团结广场上,孩子们在悠扬乐声中嬉戏追逐……
这条承载百年商贸记忆的老街,正以“空间共建、文化共融、经济共享、社会共治”的目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具体行动,书写着新时代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崭新篇章。
党建领航 把各族群众的心聚在一起
“村子要发展,团结是根。只有把大家的心拢在一块儿,事儿才能办好。”团结村村党支部书记张玉蒙常这么说。这些年,村党支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融入村里的大小事务,用“自治、法治、德治”织起一张“连心网”。
为了更贴心地服务群众,村里划了3个网格,配备了3名专职网格员,谁家闹矛盾、哪块地有纠纷,网格员马上上门解决。现在,邻里矛盾、婚姻问题、土地纠纷这些“麻烦事儿”,化解率超过90%。
逢年过节,村里还会借着回族的“尔德节”“古尔邦节”,组织志愿服务和走访慰问,给大伙儿讲政策、帮就业、落实医保上学这些实在事。目前,已有7户24名回族困难群众享受低保,1户1人纳入特困供养,2户拿到3100元临时救助。驻村干部何文静说:“我们用大白话讲政策,把实惠送到每家每户,‘民族团结一家亲’慢慢就成了大伙儿的共识。”
文化生根 让民族情谊在传承中更深
北关正街的变化,不只是房子翻新了,更是文化“活”起来了。2022年改造时,村里坚持“修旧如旧”——修缮133户古民居,铺了111户青石台阶,装了33盏仿古宫灯,重建二天门门楼,还新建了游客中心。更特别的是,他们打造了北关大舞台、非遗体验区这些“共享地”,让老街既保留了老模样,又成了大伙儿都爱来的文化空间。
这儿的民族团结故事,能追溯到元朝。当年巩昌汪氏万卷楼落成,回族大儒冉南翔写了《万卷楼记》庆贺,回汉和谐的故事,早就埋下了团结的种子。
现在,村里以“石榴花开 和美陇西”为主题,用“历史记忆+活动场景+线上线下”的方式,让文化交融更实在。民族团结宣传月里,北关大舞台演了17场民族文艺汇演,村民自编的快板《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族舞蹈等20多个节目,吸引了3万多人来看;“讲好民族发展故事”展览走进学校、社区16场,老照片、老物件摆进街区店铺,成了最生动的“装饰品”,让大家在看故事中更懂彼此。
产业共富 让各族乡亲的钱包一起鼓
团结村有回族、汉族等多个民族,村党支部抓住北关正街搞文旅的机遇,让特色产业和旅游“搭上线”,带着大伙儿一起赚钱。现在的北关正街,开了61家店,卖非遗古玩、农特产品、特色小吃,热闹得很。
“咱得把清真风味、民族手作做成北关的招牌,让大伙儿都受益。”张玉蒙说。村里带着村民搞“养殖—加工—销售—餐饮”全链条,培育了“萨达姆烤肉”“阿茜宴”等45家清真食品品牌,270多名各族村民在这儿稳定就业,每家每年能多赚2万多元。回族刺绣、剪纸这些老手艺也进了非遗体验区,现场做、线上卖,成了“赚钱的手艺”;腊牛羊肉、紫斑牡丹茶这些特产,靠着老街的游客,销量翻了好几番,成了游客喜爱的“陇西味道”。
腊肉加工厂老板张营军说:“现在旅游的人多了,厂子销量涨了,还带动10多个村民就业,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治理同心 让共居生活更和谐
团结村推行“支部+街区管理办+商户+农户”一起管的方式,把各族群众都拉进治理队伍里,形成了“大家的事大家办”的好风气。
北关正街的志愿者们活跃在文明集市里,给游客讲历史、引路,也给困难群众帮忙;“民族团结示范家庭”评选时,回族家庭和汉族家庭“结对子”,一起照顾老人、帮邻居干活,街坊邻居处得像一家人。村民马彩霞说:“以前觉得我们和隔壁有点远,现在一起当志愿者、一起管街,互相帮忙,比亲人还亲。”
从老一辈的商贸往来,到现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北关正街的“互嵌式”发展,让民族团结成了日常。
傍晚,北关大舞台亮起灯,各族群众的笑声和老街的夜景映在一起,像一幅温暖的画。张玉蒙说:“接下来,团结村还要继续深化共建共享,完善宣传阵地,办更多技能培训和法律宣传活动,让民族团结的花越开越艳,给乡村振兴加把劲!”
- 2025-11-18“3+4”中本贯通:让职教学子踏上技能与学历“双车道”
- 2025-11-18从“黄土坡”到“青绿图” 通渭:厚植生态底色 澎湃发展动能
- 2025-11-17通渭:热火朝天忙覆膜
- 2025-11-17定西市安定抢抓“墒”机覆膜忙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