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完成林草种质资源普查工作 45种珍稀物种入列“绿色档案”
原标题:我市完成林草种质资源普查工作 45种珍稀物种入列“绿色档案”
中国甘肃网11月18日讯 据兰州日报报道(首席记者 吕胜军)历时3年攻坚克难,我市首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工作于今年11月初步完成。这场覆盖全市三县五区73个乡镇及1个自然保护区的系统性调查,全面摸清了兰州林草种质资源“家底”,为区域生态安全、种业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次普查由市林草局牵头,联合兰州市园林绿化服务中心、兰州市林草资源调查中心、兰州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兰州市林业勘测设计队、兰州植物园等多家单位,组建专业普查团队与技术保障小组,克服复杂地形、植物识别难等多重挑战,累计完成普查面积1160852公顷,调查样线434条、样方1774个,超额完成既定任务。
据介绍,此次普查成果丰硕亮眼:全市共登记林草种质资源111科450属1255种,涵盖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竹类、蕨类六大类,其中菊科、禾本科、蔷薇科为优势科,多裂骆驼蓬、红砂、碱韭等为优势种。登记珍稀濒危、易危、近危物种45种,国家级保护植物21种,包括紫斑牡丹、甘肃贝母、桃儿七等重点保护物种。同步调查古树名木497株、古树群5处;查清优良林分资源9处、林草种质繁育基地25处,收集凭证标本7799份、植物照片106135张,初步建成兰州市林草种质资源数据库体系。
普查登记的大量抗旱、耐盐碱乡土物种,将为黄河流域生态修复、“三北”工程建设提供优质种质素材。中药类、饲用类、观赏类等经济价值物种,将为林草产业升级、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市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本次普查为起点,构建原地保护与异地保护相结合的保护体系,完善常态化普查与智能化监测机制,深化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与良种选育,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让这份凝聚着普查人员心血的“绿色档案”,真正转化为守护生态屏障、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让黄河之滨的绿色家园更加宜居美丽。
- 2025-11-17点亮“微心愿”助力困境儿童温暖成长
- 2025-11-17生日快乐!永登20名困境儿童集体庆生
- 2025-11-17兰州市供销社积极助力“甘味”农产品入渝
- 2025-11-17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成候鸟乐园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