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决胜收官“十四五”】民勤:绘就“银发新卷”情暖“沙海空巢”

2025-11-14 16:57 来源:中国甘肃网

  在广袤的沙海绿洲之上,甘肃省民勤县用心用情绘就的“老有颐养”幸福图景,正落笔酣畅、底色温暖。

  近日,随着民勤县收成镇泗湖村互助养老幸福院的正式启用,一幅以县级机构为支点、社区驿站为纽带、居家服务为根基的养老服务体系蓝图,已化为覆盖城乡的生动实景。它们互联互通、同频共振,共同汇聚成守护“夕阳红”的温暖力量。

  面对银发浪潮的时代课题,“十四五”期间,民勤县前瞻谋划、系统布局,将养老服务工作作为民生要计抓紧抓实。通过创新构建“居家、社区、机构、医养、智能”五位一体的融合模式,一场场“深情”互助、一次次“温情”照护、一句句“亲情”陪伴、一项项“真情”体检、一遍遍“关情”守护,如春风化雨,将精准服务送达千家万户,让养老关怀更具质感、更有温度。

  如今,为民解忧的政策暖流,已浸润到老人生活的日常。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和谐画卷,正在民勤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徐徐铺展,映照着最美夕阳的灿烂霞光。

  一刻钟的温暖,一辈子的安心

  养老,其本质在于对生命的温柔照拂,让银发岁月静好安然。

  在民勤,这项事业围绕两个“距离”展开:一是服务的物理距离,力求便捷;二是关怀的心灵距离,重在贴心。

  “十四五”期间,民勤县深怀敬老之心,笃行为老之事,充分整合本地资源,积极引入专业力量,探索出以“一刻钟”为半径的居家养老服务圈模式。通过将托老、护理、康养等服务深度嵌入社区与村落,民勤构建起一张快速响应、触手可及的服务网络,精准破解老年人生活中“急难愁盼”的痛点。

  年近七旬的张平和与老伴居住在县城某小区,对于他们而言,居家养老是自在,但一日三餐的采买与烹制却是现实的烦恼。像张平和一样,绝大多数老人倾向于留在熟悉的家中安享晚年,而非入住养老机构。

  民勤县直面这一最朴素的民生关切,聚焦乡村振兴与群众关切,运用信息化、网格化及“互联网+”思维,精心打造智慧养老服务云平台,夯实“一刻钟”服务圈,推动养老服务业从“有”到“优”、从“基本养老”向“品质养老”的跨越。

  “老人在哪里,养老资源就应该在哪里。”民勤县社会福利中心主任曾令华介绍,该平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广泛吸纳各类优质养老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订单式”“点菜式”的精准服务,让幸福晚年在家门口即可享有。

  这一模式不仅覆盖城市,更惠及乡村。

  近日,一位独居民勤农村的老人不慎在家中摔倒,随身携带的紧急呼叫设备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从发出求救信号到救援人员上门,响应时间不到一分钟,老人得以迅速送医。

  目前,民勤县已建立起以城区为核心、镇村为依托、居家为基础的“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织就了一张覆盖全域、多层次、多形式的养老服务网络,旨在让农村老人享有与城市老人同等的服务品质。

  如今,一幅“老有颐养”的温暖画卷正在这片沙海绿洲上徐徐展开。民勤县用“一刻钟”的响应,守护着“一辈子”的幸福,让“空巢”不空、心安所在,让最美的“夕阳红”温暖而从容。

  驿站暖驻日常,陪伴即是情长

  棋盘之上,“炮打翻山”“马走斜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事”在民勤县重兴镇上案村养老服务驿站里静静上演。村委会主任郭成军正全神贯注,陪着汪录山、侯正佩两位老人对弈方寸之间。这里不仅是棋艺切磋的天地,更是许多长者白日的家园。

  “驿站最适合需要照护,却又舍不得离开熟悉环境的老人。”郭成军介绍,这座小小的驿站面向所有60岁以上长者开放,重点为失能、半失能及高龄老人提供日间托养、康复理疗、营养餐食等贴心服务,也为大病出院需康复或家人需短期“喘息”的老人提供临时照护。

  作为民勤养老体系中最贴近家门口的一环,养老服务驿站被誉为打通居家养老“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载体。“十四五”期间,民勤县创新探索“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让长者不离乡土、不别亲情,即可享受专业照料、健康指导、文化娱乐与心灵慰藉,使晚年生活既舒适又自在。

  今秋,驿站迎来一位熟悉的“家人”——家住附近的张大爷。因子女忙于农事与家事,家人将他送来短期托养。一个多月里,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适应良好。“离家近,环境熟,家人来看也方便,老人住得满意,我们也安心。”郭成军说。

  驿站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安享晚年,而另一种“陪伴式”服务,则让温暖走进家门、沁入心扉。

  在民勤县东关社区,一群“红马甲”成了许多老人心中的“贴心儿女”。他们中有社区工作者,也有爱心志愿者,常在假日与周末走进留守老人家中,扫地洗衣、闲话家常,用行动诠释“最长情的告白”。

  “这些孩子真好!”年过八旬的张国文老人望着家中忙碌的“红马甲”,笑得合不拢嘴,“隔三差五就来帮忙,有时一个电话人就到了,比叫自家孩子还快。”

  从代买物品、陪同就医,到助浴理发、倾听陪伴,民勤县广泛动员党员志愿服务队,吸纳爱心人士、社区医生、文化能人等本土力量,共同构筑起一个温暖有力的“红色朋友圈”,为社区老人提供多元化、精准化的服务,筑就“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的文明家园。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点滴服务,陪伴老人走好最美夕阳路。”民勤县民政局局长祁会民表示,民勤正努力让每一份陪伴成为对晚年最坚实的守护,让“养老”真正成为“享老”。

  守护银发钱袋,幸福更有荣光

  在民勤,一场关乎信任与守护的“银发保卫战”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市井街巷、田间地头。

  初冬的苏武文化广场,阳光和煦。一场别开生面的“暖阳讲堂”在此开讲。老人们揣着暖手宝、捧着热茶,围坐在民警身旁,听得津津有味。“阿姨,送鸡蛋、推销保健品,都是骗子的老套路,您可得记牢……”民警用朴实的方言,将诈骗伎俩一一拆解。这样的场景,在民勤各镇村的活动室、文化站已成常态。

  一块小黑板、一个扩音器、几张宣传单,构成了反诈宣传的流动阵地。民警从“不轻信、不泄露、不动钱、不贪小”讲起,细数“以房养老”“投资养老”等骗局,提醒老人守住信息、守住钱袋,牢记“没有免费的午餐”。

  与此同时,一组设计质朴、色彩鲜明的防范养老诈骗主题微海报,在民勤人的朋友圈悄然走红。“这样的宣传入眼入心,看多了自然就记住了。”一位老人满意地说。依托基层派出所、社区干部和网格员,民勤构建起“线上+线下”防骗网,微海报、案例警示、防诈短信多管齐下,打通反诈宣传“最后一公里”。

  “凡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我们都用在反诈中。”民勤县公安局刑警大队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反诈小曲戏、情景剧等纷纷登场,以百姓听得懂、看得进的方式,揭露诈骗套路,提升全民识诈免疫力。

  在宣传防范的同时,民勤县整合警力资源,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围绕接警、止付、研判、出击等环节做到以快制快、以专打专,全力压降发案、挽回损失,构建起“全警反诈、专业打职业”的工作格局,切实提升群众安全感。

  从阳光下的谆谆讲解,到手机端的声声提醒,从戏曲里的声声警醒,到机制上的环环相扣——民勤用最接地气的方式,为老年人织就一张识诈防骗的“心安网”。在这片沙海绿洲上,守护夕阳红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场全社会携手的温暖行动,让老去的年华,安心而有光。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这首诗里饱含的深情,正是我们工作的初心。‘十四五’以来,暖心政策在这里落地生根,创新模式在这里开花结果。展望‘十五五’,我们将持续用心用情,把‘老有颐养’的民生答卷写得更暖更实,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托起老人们更灿烂的幸福夕阳。”祁会民表示。

  通讯员 马爱彬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