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强化水源涵养保护 筑牢绿色发展根基

初冬时节,静宁大地一幅水墨长卷徐徐铺展:远山层林尽染,五彩斑斓;葫芦河、渝河等河谷湿地间,丰茂的水草褪去青绿,泛起片片金黄;悬镜湖湿地芦苇、香蒲等随风摇曳,三五成群的绿头鸭、斑嘴鸭拨开粼粼清波,嬉戏追逐……充满意趣的生态画卷背后,是静宁县优先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绿色根基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静宁县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建设美丽静宁为目标,紧扣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以强化水源涵养保护为重点,多措并举,持续夯实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水资源基础。
为强化湿地保护与修复,提升流域水环境质量,静宁县以悬镜湖湿地为重点,依托中央及地方资金,先后实施威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人工湿地等3个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总投资9000万元。通过人工湿地及河岸带生态修复、河道垃圾清理、严控农业面源和工业点源污染等手段,实现“污水变清流、荒滩变绿洲”的生态转变,有效改善了葫芦河流域水质。
“我们建立了‘河长+警长+检察长’联动工作机制,对全县大水河流开展常态化、制度化巡查监管。全链条水资源保护与管理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促进河流水质改善提升。”静宁县水务局副局长李学社说。
同时,静宁县坚持生态保护和修复并重,完成森林质量提升、草原植被恢复等修复项目1.33万亩,草原覆盖率和生态稳定性明显提高,土壤质量得到改善,本地草种及动物种群逐步恢复。建成涵盖92种野生动物和154种野生植物的动态数据库,并运用红外相机与无人机等技术手段,持续完善生态监测网络,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我们不仅追求绿化的面积,更注重绿化的质量,特别是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静宁县林草局副局长李荣学介绍,通过优选乡土树种、营造混交林、加强中幼林抚育等措施,有效提升了林木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使每一片林地都成为一个“绿色水库”。
为推动草畜生态平衡,静宁县积极推广“以畜带草、以草兴畜、畜肥还田”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近五年全县持续每年种植饲草玉米20万亩以上,青贮饲草约48万吨,保障肉牛养殖冬季饲草,实现养殖效益与草原承载力的良性平衡。
构建节水补水体系,也是推进水源涵养的重要抓手。静宁县综合运用工程节水、智能调度与生态灌溉技术,初步构建“节水-蓄水-补水”的水生态循环体系。依托东峡灌区,推动传统渠道灌溉向管道节水灌溉模式转型,惠及4个乡镇5.05万亩农田。项目建成后,全县灌溉水利用系数将提升至0.727,年节水量达727万立方米,有效缓解主要河流供水压力。同时,在八里镇推进引洮灌溉工程,建设泵站1座,蓄水池6个,补灌面积4700亩,当前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通讯员 田博 图/文
- 2025-11-05高台:蔬菜产业提质增效 打造乡村振兴“绿色引擎”
- 2025-11-04崆峒沈士银:以林海为家 用脚步丈量绿色
- 2025-11-03玉门:秸秆“黄金卷”铺就乡村振兴绿色路
- 2025-10-27民乐:新能源项目集群崛起 奏响绿色发展强音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