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乡村学前教育质量
杨龙
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起始阶段,对于个体身心健康具有深远影响。因此,深化学前教育改革,加强对乡村学前儿童的关爱与引导,不仅事关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家庭幸福,而且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我们要不断提升乡村学前教育工作质量,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强化监护责任与家园共育实效
家庭是儿童接触社会的第一课堂,对儿童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作为儿童成长的重要引路人,应积极履行家庭监护职责,为学前儿童提供正向的支持与引导。
明确监护人责任。鼓励外出务工家长返乡就业创业,或通过定期探亲、组织亲子活动等方式,增加亲子团聚时光。利用多媒体加强亲子间的沟通与交流,并通过寒暑假、“五一”等节假日增加亲子互动或团聚机会,加强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家长与儿童的沟通内容不应局限于学习,还应重点关注他们的情绪、兴趣及人际关系。特别是在孩子倾诉烦恼时,应接纳并共情其情绪变化,通过观察、共情和积极引导,帮助孩子逐步学会识别、理解和管理情绪。
创新家园共育模式。学前教育机构要加强家园共育,组织具备良好沟通能力与教学经验的教师对家长进行培训,内容涉及学前教育理念、学前教育知识等,重点提高家长教育意识,并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情感专家担任顾问,为有需要的家长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举办家长开放日等家园互动活动,围绕儿童幼儿园表现、行为习惯进行沟通,或利用入园、离园时间简短沟通儿童现状。对于无法到校的外出家长,可通过微信群、QQ群向家长发送儿童在园活动图片,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儿童行为,并围绕具体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增强与家长的互动频率。组织家长座谈会,邀请家庭教育经验丰富的家长担任主讲人,围绕教育热点话题表述自己的观点及看法,并与其他家长深度剖析问题,在相互讨论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开发针对隔代教养的培训课程,以线上课程、社区讲座、家长学校等形式,为隔代亲属提供照料技能培训及心理支持,帮助其掌握科学育儿方法。
提升办学质量与教师专业素养
幼儿园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场所。为切实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幼儿园应从办园条件、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等方面入手,增强对学前儿童的关注,引导其身心健康发展。
规范幼儿园教育管理。调整寄宿制幼儿园教职工配比。由专职生活教师负责儿童日常起居、留园游戏及教学活动,配备专职卫生保健人员,负责儿童日常健康检查、传染病防控、膳食营养等工作,为儿童提供专业服务保障。为留守儿童创设关爱的环境。对于存在分离焦虑问题的儿童,教师应通过沟通、安慰等方式给予关注及情感慰藉,并引导儿童参与集体活动,通过游戏、合作任务等形式增强他们的社交互动和自信心,帮助儿童逐渐适应场景,减轻焦虑情绪。利用年审年检、随机抽查、督导评估等方式,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管,并设立举报电话、信箱,规范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将监管结果与幼儿园等级评定挂钩。对办学规范、质量优良的幼儿园给予表彰,对存在问题的幼儿园责令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取消等级称号甚至办园资格。
完善学前教育课程。以示范教学形式帮助儿童培养个人卫生、内务整理等必备生活自理能力,并定期组织“生活小能手”评比活动,激发儿童学习主动性。创设多样化社交模拟情境,引导儿童在角色扮演中掌握自我介绍、沟通交流等人际交往能力。将交通规则、安全用电、防溺水等安全教育内容融入游戏,让儿童在玩耍中提升安全意识。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课,向儿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其掌握情绪管理、压力释放的正确方法。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教师,或与师范类高校签订定向培养计划,为农村学前教育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持。开展学前教育专题培训活动,重点培训儿童心理、行为特征、教育策略等内容,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并采用案例分析、实地观摩等方式,围绕具体问题探索解决策略,帮助教师提高实践技能。建立区域教师联盟,发挥资源整合优势破解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并以结对、委培、名师引领等方式,为农村教师持续提供专业指导。定期举办评优评先活动,公开表彰优秀教师,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倾斜,并鼓励向优秀教师学习,为儿童学前教育提供经验支持。
构建多元协同的支持网络
提升乡村学前教育质量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发力。各参与主体应发挥资源优势形成育人合力,通过搭建学前教育支持网络,让儿童在安全温暖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引导公益组织、企业等社会力量通过公益捐赠、项目共建等方式,增加农村幼儿园资金投入力度,着力改善校园硬件设施,补充必要的教学教具及卫生保健设备。充分挖掘并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人文历史、传统民俗等资源,将其转化为适合儿童的特色课程资源,引导儿童在农事体验、田间探索、民俗活动中增长见识、收获快乐,加深对家乡的理解与认同。可将闲置校舍、党群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改造为“儿童之家”,设置文体活动区、图书阅览区、亲情沟通区等功能区域,在周末及节假日组织集中照看活动,在解决学前儿童安全问题的同时,设置各类兴趣小组,丰富其课外生活。设置“心语信箱”,通过匿名方式了解儿童的普遍情绪问题,方便教师全面了解儿童,针对性开展主题班会及辅导活动。
组织形式多样的帮扶行动。共青团、关工委等群团组织应深入农村开展调研活动,全方位了解儿童学前教育现状、学前儿童家庭情况等内容,将调研结果汇总归纳成儿童档案,为后续精准帮扶提供支持。共青团组织各年龄段团员开展献爱心活动,关工委组织青少年关爱帮扶活动,切实关爱学前儿童健康成长。对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的儿童,可以招募社会团队、学校等,组织党员、教师、医生等各界人士担任“代理家长”,每周将儿童接回家中共同生活,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给予关爱及帮助,并经常与儿童家长及教师及时交流沟通,多方联动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高校组织学前教育、心理学专业学生参与“三下乡”活动,为儿童提供心理疏导、行为矫正等指导。企业除为学前儿童提供图书、教具外,还可组织艺术创意工作坊、阅读推广等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助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为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研究员
本文系2025河南省党的教育政策研究课题: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基金号:2025-DDJYZC-89)。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