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张文博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灵魂工程,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价值取向与成长路径,更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构建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根基、丰富教育内容为核心、汇聚教育主体为保障的“三位一体”育人体系,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实践路径。
创新教育理念
坚持立德树人理念,强化价值引领根基。高校需始终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根本导向,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进程。高校应打破思想政治教育与相关专业教学之间的壁垒,指导各专业课教师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其有机融入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双重育人目的。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关注学生个性发展。这一理念要求高校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建立需求导向型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高校辅导员可通过定期开展心理测评、学情调研、主题座谈会等活动,精准把握学生某一阶段内在思想困惑、职业规划、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并以此为依据为不同类型学生建立成长档案。针对学生喜爱新媒体、追求互动体验的偏好和特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例如,借助新媒体平台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计互动游戏、开展沉浸式情境党课与辩论式主题班会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与感染力;建立健全个性化辅导机制,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一对一”辅导,安排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共同制定辅导计划,从学习指导、心理疏导、生活关怀等多方面给予帮助,让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温度、更具实效。
丰富教育内容
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筑牢思想之魂。在理想信念与爱国主义教育方面,高校需举办多种活动,通过邀请党史专家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前往革命纪念馆开展红色研学、集中统一观看红色影片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高校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发力,为学生营造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的校园环境。例如,通过定期开展师德榜样评选、“道德模范进高校”宣讲等主题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榜样力量,从而具象化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锤炼担当之能。高校需打破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局限,构建“理论学习—实践体验—反思提升”的闭环培养模式,从而实现“知”与“行”的有机统一。在社会实践与劳动教育融合方面,依托“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乡村振兴调研项目、社区志愿服务等平台,组织学生深入基层一线,走进农村、社区、企业,了解国情民意,在参与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护、基层治理等实践工作中,增强社会责任感与服务意识。在创新创业与职业素养培育方面,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通过邀请优秀企业家、校友走进校园,分享创业经历中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或者开设职业伦理、行业文化等特色选修课程等方式,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服务社会的职业追求,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
拓展综合素质教育,培育全面之才。高校应从心理健康、人格塑造、文化传承、国际视野等多个方面入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心理健康与人格塑造方面,通过联合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开展团体辅导、组织心理情景剧大赛等形式,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人际交往的技巧,逐渐养成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在文化传承与国际视野拓展方面,高校需要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资源,通过开设国学经典解读、非遗技艺传承等通识课程,或举办汉服文化节、传统礼仪展演、书法绘画比赛等活动,让学生深切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同时,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引入全球治理、文明互鉴等议题,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发展大势,培养客观认识世界、理性分析文化差异的能力,成为既懂中国又懂世界,还同时具备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
汇聚教育主体
校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场域,需汇聚教师、学工、学生组织等多元主体,构建“分工明确、联动紧密、资源集中”的闭环育人机制,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在校成长全过程。具体而言,高校需组建“三维教师团队”: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理论核心,牵头课程开发与内容设计;专业课教师联合思想政治教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参与示范课程建设;辅导员则负责跟踪学生思想动态,协助开展教育教学与个性化帮扶。同时,推动学工部门与学生组织有机融合,即学工部门针对不同年级搭建育人平台,联动团委、学生会组建社团,或者支持相关社团开展思政主题活动月,以激活学生自我教育和朋辈影响动能。学校需建立健全思想政治育人专项考核机制,将育人成效与相关主体的评奖评优、职称晋升挂钩,激发其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投入更大精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校外育人力量是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延伸与补充,需通过家校协同、校地企合作等方式,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社会大课堂,以实现“校内育德+校外践德”的有机统一。在深化家校共育方面,高校可通过线上专题讲座、线下家长会等方式向家长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及时沟通学生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凝聚家校育人共识。在整合社会资源方面,主动与区域内政府部门、相关企业共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基地,借助其资源优势,邀请行业前辈、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定期为学生开展教育教学,共同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作者为沈阳大学副教授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立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策略研究”(编号:JG24DB351)研究成果。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