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理论频道 >> 理论前沿

着力建强地方应用型高校

2025-11-12 09:48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徐斯雄 陈雨佳

  地方应用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担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任务,又肩负着推动社会文化进步的责任。地方应用型高校应主动担当时代使命,遵循教育规律及经济规律,在深化产教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等方面下功夫,加快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强化校企协同,推动创新融合。校企协同是基于共同目标为基础构建合作关系的发展模式,产业部门在协同中提供应用场景或技术条件,高校则提供知识积累或学科支撑,两者间的动态互动构成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匹配,是知识体系与价值创造的深度耦合与双向赋能,能够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产教融合格局中注入长期发展活力,更好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必须聚焦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需求相匹配,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其一,明确协同目标。高校应立足地方产业发展规划与自身学科专业优势,精准研判产业人才需求与技术创新方向,制定具体的校企合作目标,确保合作有序推进。其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借助联合研发项目、产学研实践基地、企业导师制课程以及项目驱动型课程等载体,推动教育教学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实现双方资源的高效利用。在资源配置方面,高校提供知识储备、实验平台及科研团队,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应用场景及市场机会,通过优化资源匹配效率,为协同创新提供坚实支撑。同时,建立完善的管理沟通机制,明确责任分工与合作流程,构建定期评估制度,保障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其三,深化评价改革,采用观察、访谈等方法,还原学生在产教融合联合培养过程中的表现,使结果评价能够从“现有结果”向“发生过程”转变,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与反馈功能。依托VR、AR等技术构建虚拟场景,考查学生在特定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积极邀请企业参与评价,针对教育教学目标与就业岗位标准对学生表现进行双重评价,确保人才培养适应市场细分需求。基于此,地方应用型高校可形成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活动为支撑的校企协同体系,推动校企合作从“形式参与”走向“实质共育”。

  贯通教育链条,完善育才体系。地方应用型高校需推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与能力训练协同发力,构建系统衔接的完整体系,实现知识的积累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统一,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教育链条的贯通,让育才体系更具连续性,使学习、训练和应用各环节在逻辑上保持顺畅。在层次结构上,不同阶段的教育内容应保持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如学习阶段需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训练阶段强调熟练掌握技能,应用阶段突出价值的现实转化,各环节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人才培养路径。在衔接机制上,需明确各环节的过渡条件,以机械设计专业为例,学习阶段过渡到训练阶段的条件可设定为“完成CAD课程考核且掌握五种典型零件建模规范”等,训练阶段进入应用阶段的条件可设定为“能独立完成简单机械部件的建模与装配”,避免环节出现断层。同时,在推进过程中,应当把教育规律与社会需求放在同一框架中加以考量,让积累知识与实践锻炼形成双向支撑;教育内容设计需兼具长期性与前瞻性,充分对接产业链发展需求,确保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与适应性。

  深耕区域服务,拓展互动空间。高校与区域间具有天然的共生关系,教育资源和知识成果可通过服务环节转化为区域发展动力。地方应用型高校需深耕区域服务,要在学科优势及社会需求间找到契合点,让教育活动更具现实意义;拓展互动空间,让教育延伸到社会各领域,为区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人才供给与文化传播服务,提升区域发展韧性。在功能定位上,高校要在学科优势及区域需求间建立对接点,通过分析区域发展规划,明确发力方向。在资源匹配上,系统梳理教育资源、科研力量及文化积累,让不同类型的资源能够按照目标进行合理配置,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运行机制上,管理部门应当制定稳定的合作框架,建立健全服务评价与反馈机制,对服务成果从数量与质量双维度进行系统评估,为后续服务优化提供依据。在拓展互动空间上,需要从平台建设、渠道拓展等方面展开,搭建信息共享平台、科研交流平台及人才服务平台,让教育资源和社会需求保持常态化对接;拓展渠道包括常规的合作沟通、专项的任务协商及长期的战略联系等,保障高校与区域合作的连续性与深度。

  通过强化校企协同、完善育才体系、深耕区域服务,地方应用型高校能够在知识供给、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构建起紧密联动的发展格局,推动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深度融合,优化区域人才结构,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展望未来,地方应用型高校需要进一步精准把握教育和产业的内在关联,坚定立足地方、彰显应用的办学定位,在服务区域发展中塑造独特优势与不可替代性,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完善与区域协调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单位:宜宾学院

  【基金项目】四川省2024—2026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五融五化’内涵式发展创新路径研究”阶段成果,编号:JG2024-1074。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