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人参果蹚出致富路

在河西走廊的戈壁滩上,玉门市清泉乡以科技创新为笔、以土地为纸,绘就了一幅“戈壁生金”的乡村振兴画卷。初冬时节,走进清泉乡戈壁人参果产业园,连片的温室大棚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醒目,阳光洒在棚顶的薄膜上,折射出熠熠生辉的光芒,仿佛一串串镶嵌在戈壁上的珍珠,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大棚内,一排排人参果苗沿着田垄整齐排列,翠绿的藤蔓顺着吊绳向上攀爬,肥厚的叶片间点缀着细小的花苞,阵阵清新的果木香气扑面而来,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科技特派员张恩太正在指导农户给人参果藤蔓打偏条。作为派驻清泉乡的科技特派员,六年来他扎根一线,为人参果产业的提质增效开展全程技术服务。“我们在清泉人参果的11个片区,每个月进棚现场指导,主要是针对8项关键技术,从种苗、水肥、绿色防控等方面进行全程指导。11个片区建了45座示范棚,目的就是给人参果产业树典型、立标杆,把最好的技术、最好的装备用到示范棚里。”酒泉市农科院副研究员张恩太的话语中,满是对产业发展的期许。
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模式,成功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收益。清泉乡跃进村村民王志刚就是受益者之一,他管理着一座由酒泉农科院投资建设的示范棚。“这些吊蔓绳、滴灌、喷雾系统,还有这个水肥一体机,都是酒泉农科院免费提供。”王志刚指着棚内的设施介绍道。除了免费提供滴灌、喷灌、水肥一体机等设施设备,技术人员手把手教学让种植难题精准破解,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更显著提高了种植效率。“种示范棚第三年,价格、果子好的情况下毛收入大概是8万到10万,这棚建造跟别的不一样,比较宽。”谈及收益,王志刚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清泉乡,像王志刚这样的农户还有很多。通过科技特派员的“传帮带”,越来越多的农户掌握了人参果种植的关键管理技术,从“门外汉”变成了“田秀才”。如今,清泉乡人参果产业已形成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营的良好格局,小小的人参果,正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黄金果”。
“我乡人参果规模已经达到1093座、2830亩,年产量达到6000吨,平均收入4.5万元。人参果成为我乡的支柱产业。今年我乡又新增100座,人参果的收入已占到我乡人均纯收入的40%。”玉门市清泉乡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王泽宏的介绍,道出了人参果产业的硬核实力。
从戈壁荒滩到产业绿洲,从零星种植到规模发展,清泉乡的人参果产业之路,是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如今,这颗承载着清泉乡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戈壁金果”,正沿着标准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稳步前行,不仅香飘省内外,更成为乡村振兴大道上的坚实支撑。未来,清泉乡将继续深耕人参果产业,持续强化科技赋能、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品牌价值,让更多农户在产业发展中分享红利,让戈壁滩上的 “致富果”结出更丰硕的成果,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通讯员 李顺荣
- 2025-11-07【决胜收官“十四五”】灵台:从“水源保障”到“水润城乡”
- 2025-11-07民乐:精准灌溉护航丰收路 十万亩良田喜获丰收
- 2025-11-07高台:科技小院赋能 “小红椒”变身致富“大产业”
- 2025-11-07静宁:苹果采收“忙转身” 清理弃物护生态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