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他们的奋斗格外动人——走进张掖市集善乐业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

2025-11-05 09:38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原标题:他们的奋斗格外动人——走进张掖市集善乐业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石丹丹

  或头戴耳机接打电话,或全神贯注敲击键盘,或认真仔细练习发音……在张掖市集善乐业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70多名话务客服耐心接听来自全国各地的热线电话,熟练处理工作业务,忙而有序。

  仔细观察,他们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有的用手语沟通。因为先天缺陷或遭遇意外导致身体残疾,他们一度迷茫绝望,就业之路也布满荆棘。

  这里,就是他们的职场。张掖市集善乐业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是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集善乐业”残疾人就业项目在我省的落地执行单位,集残疾人技能培训、网络就业、身心康复、托养照护于一体,是一所综合性、规范化的全国残疾人互联网培训就业中心。

  “大家习惯了把这里称为‘基地’,从无到有、从一到多,基地倾注了很多人的心血,也承载着社会各界对残疾人的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在张掖市集善乐业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党支部书记刘韦评看来,这里除了给大家提供稳定的互联网就业岗位,还像一个有爱的大家庭,见证了一群人从封闭自我到融入社会、从托养到自养的蜕变。

  “我不甘”到“我能干”

  2006年,刚上完小学的唐小鹏因身体原因无奈辍学。

  慢慢长大的他发现自己与其他孩子不一样时,心里默默地沮丧、难过。

  “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一回头就从小孩长成了一个大人。”唐小鹏用颓废、封闭、无所事事形容躺在家的那些年。

  在唐小鹏眼里,能外出挣钱、能养家糊口才是“大人”。2015年的夏天起,他开始在家附近的工地出摊卖水、卖饮料,那是他走出家门的第一次尝试。

  “两个夏天挣了6000多元,那是我人生的‘第一桶金’,我以为看到了希望,但好景不长。后来工地施工结束了,我的身体也不足以支撑我早出晚归,挣钱计划就这样暂停了。”有了靠自己挣到钱的经历后,唐小鹏再也躺不住了。

  好在2017年7月的一天,同样坐着轮椅的刘韦评来到唐小鹏家里。从此,他的命运轨迹改变了。“刘老师告诉我有一个工作机会,可以实现长期稳定的就业和有尊严的自养。”唐小鹏说,之后,他每天都在等刘老师的消息,期待着靠自己的双手拼出一片天地。

  3个月后,唐小鹏收到消息,随即来到基地,一待就是8年。工资也从最初的400多元涨到3500多元。

  现在,唐小鹏开始负责基地招聘、面试工作,他始终秉持“不放弃一人”的原则,用心接纳帮助来参加面试及新入职的员工。

  在唐小鹏看来,基地不仅是上班挣钱的职场,更是重启人生的温馨家园。不久前,唐小鹏独自去山东济南、济宁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培训。“曾经我们都把头埋得低低的,自卑怯懦。现在可以走出去看更广阔的天地。这里有我最踏实、最满足的幸福。”

  “我抗拒”到“我接纳”

  “黑黑的夜/繁繁的星/一只孤单的羊/等待着天明/等待是失眠人的月色/等待是世间最慢的时钟”……这是彭瑜写在备忘录里的诗。

  27岁的彭瑜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字里行间满是心事和发生在身边的故事。

  因早产,彭瑜一出生就和别的小孩“不一样”,3岁、8岁、10岁……大大小小做了5次手术。年幼的彭瑜想不通,为什么别人能正常走路,而自己不行。

  为了能让她像同龄人一样正常走路,父母用严格的方式“训练”她。“小时候,母亲经常陪我练习下台阶。开始时很害怕,只有母亲站在前面,才敢下一个台阶,母亲离我稍有距离,我便开始哆哆嗦嗦,不敢往下迈。”彭瑜回忆道。

  慢慢长大,彭瑜渐渐沉默,水灵灵的眼眸里透出自卑与倔强。

  “我不想认输,我要证明我可以。”于是,大学毕业后彭瑜离开家乡,外出打拼。“东奔西走面试了好多家,都以失败告终。好不容易找到工作也因为业绩未达标,只能离开。”

  2023年,在外漂泊一年多的彭瑜回家了。“回家的那段时间,母亲毫无怨言地照顾着我的衣食起居,空闲时陪我说话,但她总是小心翼翼。”

  彭瑜清楚,如果没有工作、没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自己会持续陷在自我怀疑中,身边人也会受到影响。

  最后在朋友的推荐下,彭瑜来到了基地,成了一名话务员。

  “开始时,急性子的我总是懊恼自己做不好,碰到情绪不好的客户时,也不知如何处理,但这里的老师们帮了我很多。”彭瑜说,“原本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这里,但得益于老师们的开导、帮助,我不仅能很好地完成工作,也打开了心结,接纳了自己。”

  梁兴俊便是带她的老师之一。对梁兴俊来说,19岁以前的生活是彩色的,之后因为意外导致截瘫,日子便在灰白中度过。但生活总要继续,他积极配合治疗、开展康复训练、找工作,尽可能为黯淡的生活增添色彩。

  梁兴俊的乐观、真诚,吸引着彭瑜也治愈着她。随着了解的深入,两个年轻人走到了一起。“工作一切向好,我们也准备着翻开人生的新篇章了。”梁兴俊眼里满是期待。

  “我没用”到“我可以”

  “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电脑前,刘海珺戴着耳机认真接听用户电话,偶尔在电脑上做些记录,就像所有客服接听来电时那样。

  刘海珺是一名肢体、智力多重残疾人。“电话那头的用户并不知道我是谁、身体状况如何,所以我必须按健全人的要求去做好这份工作。”

  如今,工作两年多的刘海珺对接线业务驾轻就熟。但万事开头难,回想刚来基地参加培训时,她坦言:“很窘迫,很难记住那些从未了解过的专业术语,更别说一一对应解决用户需求。”

  别人半个月、一个月就能上手的工作,刘海珺用了八个月时间,一遍遍练习、一次次模拟,直到形成肌肉记忆,能独立接听电话,解决客户需求。“做不好时也会沮丧、难过,甚至掉眼泪,但我在心里对自己说,一定要珍惜机会、要竭尽全力、要自食其力。”

  相较于其他残疾类别,智力和精神残疾人的就业之路更为艰难。“但基地没有因为我的残疾类别将我拒之门外,老师们更不会因此而看轻嘲笑我,在这里我收到了很多善意。”刘海珺说。

  在家人眼里,海珺一直是非常乖巧懂事的小姑娘。课余时间,海珺会做好饭等干农活的妈妈回家;发了工资也会第一时间给妈妈转账,补贴家用。

  “感恩”是采访中的高频词汇。刘海珺轻描淡写地说了成长中经历的不易,却对求学、工作中遇到的老师、同学、朋友表达了最真挚的感谢。“是他们让我实现了从‘我没用’到‘我可以’的转变,这是以前的我想都不敢想的,所以我无比珍惜现在的工作,也始终心怀感恩。”刘海珺笑着说。

  “我想要”到“我得到”

  18岁,项目组负责人,乐观开朗、对谈如流。

  见到夏小斌时,他正在处理之前班组尚未完成的工作。采访中,他表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成熟和缜密。

  出生时,因为脐带缠绕治疗不及时,导致髋关节脱位。小时候的夏小斌无法像同龄人一样自在奔跑,只能依靠助行器走路。但这并不影响他对未来的向往,反而成就了他不怕困难和不惧挑战的性格。

  “越不讲特殊,大家就越能接纳你。”从小父母教育小斌凡事都要靠自己。以至于在求学、就业过程中,夏小斌总是用最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

  “刚来这里时,就想证明自己可以,想快速提升个人能力,拿到稳定的工资,减轻家人负担。”凭着认真好学、一丝不苟的态度,仅入职一年多时间,夏小斌就从一个话务新人成长为业务骨干,既负责新入职员工的培训,也负责整个班组的业务支撑工作。

  “他的心很静,学得快也耐得住性子,喜欢钻研,有自己的想法,也愿意帮助别人。”在基地其他老师的眼中,夏小斌是一个勤奋好学、乐于助人的孩子。

  虽然在基地的工作很快步入正轨,收入也算稳定,但夏小斌也有自己的遗憾:“小时候,我曾畅想我可能会成为一名老师或一名作家,可以从事教学或文字工作……因为身体原因,我没办法接受更多的教育,这也成了我的遗憾。”

  即便人生的路沟沟坎坎,夏小斌依然对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我还很年轻,我要好好工作,不断提升业务能力;等攒够钱了,我就去读成人大学,再进行学历提升;等到医疗水平更好了,我要去做手术,相信有一天我可以不用拐杖,独立行走……”

  在基地,有人重启梦想、有人实现价值、有人找到挚爱。正如刘韦评所言:“与其说这里是就业基地,我们更想把它打造为残疾人之家、希望之家。”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