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蝶变 “铜城”腾飞——“十四五”时期白银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述
原标题:工业蝶变 “铜城”腾飞——“十四五”时期白银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述


白银有色长通公司超微细电磁线生产现场。

陇电入鲁风电项目。

白银进入“高铁时代”。

红军会宁会师旧址。

蔬菜产业托起致富梦。
夏丹丹 宋秉棣
五载砥砺,老矿区华丽变身科创新高地;实干笃行,黄河畔高质量发展浪潮澎湃。
作为“因矿设企、因企设市”的典型代表,白银市是全国唯一以贵金属命名的城市。它不仅是我省的工业重镇,更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丝绸之路黄金段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十四五”以来,白银市锚定“工业强市、创新发展,在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实现新突破”发展思路,全力打造“全省现代工业产业集聚地、沿黄现代农业发展高地、黄河生态保护治理示范地和兰白经济圈协同发展重要增长极”三地一极发展格局,在产业转型中破局突围,在改革开放中勇立潮头,在生态建设中绘就新篇,在民生改善中倾注心力。
奋楫前行,硕果盈枝——五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8%。2024年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5万元;2024年全市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较“十三五”末翻一番。
工业老城白银,成功焕发新活力,在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征程上,奏响了气势恢宏的时代新篇。
工业转型:创新驱动 传统焕新
素有“铜城”美誉的白银市,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突围?
“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是白银市给出的答案。
“十四五”期间,白银市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力,创新动能持续喷涌。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8%,增速居全省第二位。今年1月至9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2%,排名全省第三位,连续22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工业稳增长连续4年被省里通报表扬,工业经济实现“四个新突破”,取得“六个新成效”。
白银市深入实施强工业行动,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打造12条重点产业链和42条子产业链,形成了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格局。
全省首条50吨精碲产品生产线、中天新材料9000吨电子级氟化锂生产基地和东方钛业10万吨磷酸铁、15万吨钛白粉成品生产线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建成投产。金白兰武有色金属集群入围国家级产业集群,白银集团“红鹭”牌锌锭、“康视达”软性亲水接触隐形眼镜、甘肃稀土“熊猫”牌镨钕氧化物、中天新材料“核星”牌高纯工业品氟化锂4个产品荣获全省首批“陇字号”品牌认证。
科技创新是推动工业转型的关键驱动力之一。白银市依托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建成白银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白银科技大市场等创新平台,组建甘肃省铜铅锌资源高值高效利用创新联合体,有效聚合科技创新资源,以企业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推动各类平台开放共享,构建覆盖重点产业技术领域的创新体系。
有效发明专利排名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番……白银用数据证明:科创能力正在转化为工业“硬实力”。
“白银炉”技术成为我国唯一原创的铜冶炼技术、聚氨酯材料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动力型锂电池正极材料填补了国内高端应用市场空白、郝氏炭纤维和大象能源2家企业获得中国专利奖,白银科技企业孵化器先后7次获得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考核优秀(A类)评价,全市有效发明专利达742件,居全省第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8家,较“十三五”末翻了近一番,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提升10.3个百分点,白银市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
五年间,白银市工业经济实现量质齐升:工业产值从516.21亿元增加至1119.4亿元,累计增长116.85%,2025年预计增长12%;工业增加值从134亿元增至263亿元,累计增长48.1%;规上企业数量从165户增至300户,累计新增135户;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从32.58亿元跃升至162.65亿元,累计增长399%,逐步形成以有色、化工、能源为主导,覆盖34个工业大类的完备工业体系。
创新驱动成效突出。建成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认定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业转移成果丰硕。瞄准“三个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上市公司,强化地企联合招商,承办绿色化工及新材料产业转移专题对接活动,累计签约产业转移项目25项,签约金额332.5亿元。
改革赋能:破局松绑 能级跃升
改革“一子落”,发展“满盘活”。
白银市以改革破题、向开放借力,破解发展障碍、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发展环境,“十四五”期间累计实施重点改革事项651项,国资国企、投融资、营商环境等领域改革取得良好成效。
营商环境优化力度空前。全面贯彻省委“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提质增效年、全面提升年”行动,创新设立“白银企业家日”,组建白银市特色产业投资基金,全生命周期服务企业发展,“高效办成一件事”累计办结事项1.2万余件,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全程网办率均达到100%,“远程异地开评标”、“AI+政务服务”等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城市综合信用指数排名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抢抓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最大机遇,积极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海铁联运“一站式”国际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进境铜精矿目的地检验试点顺利运行,与6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十四五”以来,进出口额累计达到513.42亿元,已成为近悦远来的投资创业洼地和开放开发热土。
项目建设成果丰硕。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创新开展地企联合招商,中科云图低空经济、中车锦源智慧能源装备制造等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落户白银。“十四五”以来,累计签约项目461个、签约资金1450.53亿元,增长121.06%;完成到位资金1210.01亿元,增长56.89%。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48个、签约资金606.04亿元,增长220.41%。
抢抓“两重”“两新”政策机遇,持续开展“项目建设攻坚年”行动,S35景礼高速纳入全省“三大高速公路新通道”开工建设,中兰客专引领白银进入“高铁时代”,通用机场实现了白银人的“通航梦”。“十四五”以来,累计实施省市列重点项目1055个,完成投资1964.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5%、增速位居全省第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2.2%、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打造区域开放合作“新高地”。积极融入全省“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与兰州市建立“1+1+N”合作机制。构建“1+3+2+N”创新驱动体系,白银自创区实现项目直批、资金直达。与东南沿海地区深入对接,共建零碳园区,开展产业转移协作。中欧班列高效运营,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额累计达9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值居全省第二。
生态提质:绿色筑基 美丽永续
秋日的黄河如金色缎带,蜿蜒穿过白银大地。258公里的河岸线,从昔日风沙肆虐的荒原,蜕变为今日生机盎然的生态长廊,瓜果飘香的幸福岸线。
“十四五”以来,白银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黄河上游筑起生态安全屏障,绘就“天蓝、水清、地绿”的生态画卷,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市区优良天数稳定在310天以上,“白银蓝”成为常态;
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全市入河排污口整治率达到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4%,黄河白银段水质连续9年稳定达到Ⅱ类标准;
土壤安全有效保障: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27%,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连续4年排查未发现农村黑臭水体。
生态治理之路漫漫,唯有久久为功,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
五年来,白银市累计争取到国家和省级环保专项资金6.98亿元,实施了一批强基础、增功能、美环境、利长远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其中,以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为统揽,加力推进陇中地区生态修复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祖厉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国家试点等项目,探索形成“祖厉河聚水+淤地坝集水+坡改梯拦水+水保林蓄水+小流域治水”1+N综合治理模式。
生态治理示范效应持续凸显。黄河重点生态区(甘肃白银段)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成功入围中央财政支持示范工程项目,祖厉河城区段入选省级美丽幸福河湖,白墩子盐沼国家湿地公园创建工作通过国家验收,白银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首批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
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坚持走生态循环农业路子,大力推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资源集约节约。2024年,全市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11、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9.37%、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7.01%。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2个,绿色工厂9个。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1.82%、水耗下降13.88%,均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
民生答卷:收入提升 城乡共融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白银市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80%以上财政资金倾注民生领域,着力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底线任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创新建立“五覆盖一督查”长效机制,累计消除风险人口4910户21415人。强化产业帮扶、激发内生动力,户均落实帮扶措施4.6项,使每个脱贫户都有了稳定收入来源。
以民生需求为导向,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推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优质资源不断下沉基层,城镇年均新增就业超2.6万人,新增学位2.54万个,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全面实施,全省首家市级综合托育服务中心成立运行,入选全国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城市,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到优质公共服务。
在兜牢民生底线、增进民生福祉的同时,白银市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织密安全保障网络。推进主动创安主动创稳,创新推出的“码上反映·马上办理”民情直通平台,实现群众诉求一键直达、马上办理。建成白银市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在全省率先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安全风险评估,社会安全网络越织越密。“十四五”以来,全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四项指数持续下降。
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白银市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和经济增速。分层次、全域化推进和美乡村建设,300多个美丽乡村散落在绿水青山间,勾勒出一幅天蓝、地绿、水清、村美的秀美画卷。
路网纵横处,百业兴旺时。白银市加快构建综合立体的交通路网体系,建成G341线白银至中川段、S217景白一级公路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扩大农村道路覆盖范围、延伸通达深度,累计新建农村公路4384公里,缩短了城乡距离,铺就了民生福祉的坦途。
清流润沃野,活水惠万家。白银市着力提升灌溉饮水条件,建成投运靖会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引大入秦延伸增效、引洮供水二期农业灌溉配套等重点引调水工程11处和调蓄设施92处,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新增灌溉面积30万亩,有效优化水资源配置,受益14.5万人。
蓝图绘就千帆竞,再启新程万象新。站在新起点,白银市将积极融入全省“七地一屏一通道”建设,全力打造“三地一极”发展格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收官,高标准谋划“十五五”发展,一以贯之、接续奋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白银篇章。
- 2025-11-05【决胜“十四五” 迈向“十五五”】 【新数据 新亮点】 白银市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 2025-10-13白银:金秋送岗促就业
- 2025-10-12【甘快看】甘肃白银:科创向“新” 老基地焕发新活力
- 2025-09-29送“智”入企 追新提质——有色冶金和精细化工组专家赴金昌武威白银调研侧记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